指南针的结构和作用(指南针的作用和由来)
指南针的作用和由来
、司南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凿雕成一个勺形,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
二、古代罗盘
后来古人又在司南的基础上制作了古代罗盘。这时的罗盘已很像现在使用的指南针了,它具有指方向的磁针和显示方位的刻度盘。把罗盘装在船上,可以为人们航海指引方向。
三、指南鱼
大约在北宋初年,由于军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先后利用人造的磁铁片和磁铁针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进的指南鱼。
四、指南针
在指南鱼发明后不久,又发明了一种意义更重大、制法更简单、使用更方便和用途更广泛的指南针。最早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公元1086年)中记述的,大意是利用天然磁石磨铁针,受磨的铁针就能指向南方。还记述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而是略微东。这就是磁偏角现象。
指南针来历及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历史:据《古矿录》记载,司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前身)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据《古矿录》记载:《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又《明一统治》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针的故乡。指南针的故乡:典籍记载有关指南针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在可考典籍范围内记载的中国古代指南针,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根据先秦典籍记载,产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可能制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武安极有可能就是指南针的故乡。指南针的作用和意义: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指南针的作用和由来手抄报
我心中的梦想 梦,一个人的梦境;想,一个人的思考。加起来,是一个人一生的目标。 我的梦想接二连三,变来变去,数不胜数。 上幼儿园,我依稀记得每天都有梦想,比如去花园、动物园、买糖等。妈妈都能满足。上小学时,我的梦想似乎是学习更好,回家更快,体育更强。 梦想有时候很远大,解释换个家督想想,其实就在你身边。 想起刚转来时,一个人也不认识孤零零的,偶尔还被人欺负,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有一位知心好友,跟我一起玩。虽然这样想,可是我并没有那样做,学校是陌生的,树、花、草也是陌生的,人也是陌生的,连肘子椅子都有一种陌生感,无形的可怕。在小说中,我知道了怎么与人交流,这样身边的朋友就多了! 梦想简简单单,就没有什么烦恼。简单的梦想,快乐,愉快。也有复杂,久远的目标。梦想,那就是上一所好的高中,大学,找份好工作,孝敬家人。伴着忧愁,我正在努力实行这艰难的目标。 初中时,我想站在颁奖台上,光荣的领个奖状,好交代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海伦的梦想是复明吧!她失明了,不过她还是没有放弃。爱因斯坦的梦想是长寿吧!天才般的脑子,谁不想多活呢?(以上都是猜测) 不一定只有一个梦想,多个梦想。人生就会变换多姿。实现一个,有巨大的成就感,也会努力实行下一个。 梦想,有如翅膀,载着我们展翅飞翔。 梦想,犹如指南针,在人生路上,指引我们走向“远方”。 梦想,犹如一个笑话,带给我们欢乐。梦想,犹如一个绿芽,在我们的心土中,滋长发芽,开花,结果。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伟大的,幸福的,遥远的.就是梦想带我们去我们想要去的每一个地方,做我们想做的每一件事.梦想使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开拓. 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的梦想是空姐,有的人的梦想是老师,有的人的梦想是演员,有的人的梦想是富翁 ……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歌星,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而别人问起我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我却‘ 骗’他们说是这个是那个,我从来不会和别人说我的梦想是歌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自身的原因,我大概永远也实现不了这个愿望了吧!是什么原因会让我对我自己都失去信心了呢.我不想说,我也不敢说,就算没有那原因,同学们照样会嘲笑我的,他们会说:“ 像你这种人都能当歌星,那全世界的人都是歌星了,他们有可能说的没错,我唱出来的歌五音不全,没有一次不走调的,我唱出来歌大概没有一个人说还能听的下去.但是我喜欢唱歌,我爱唱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在最后一节音乐课上,那次课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唱歌,因为那次唱歌所得到的成绩会是中考的成绩.我好怕,真的好怕.我不知道我会得多少分,大概是我们班最低的分吧!我更怕的是,我到时候有勇气去唱吗,我敢唱吗,我能唱的下去吗,同学们能听得下去吗,老师会听得下去吗.我不敢在想了,真的不敢在想了.我的心跳快要停止了.我真的要唱歌吗?同学们一个个动听的歌声让老师非常开心非常满意.快要到我了我该怎么办,我一定要好好的唱,但我能做到吗?一定可以的,现在只有我自己相信我自己了.对,只有我自己相信我自己了,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到我了,不要紧张.我一定可以的.我给大家带来一首范玮琪的《 最初的梦想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算到过了天堂.”我唱玩了,我终于唱完了.同学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笑容.我真的很开心很感动,我终于成功了.谢谢你们. 虽然梦想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只要努力了,就算没有实现,我们也满足了.至少我们努力过,所以我们并不后悔,我们去为我们的梦想去努力吧!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吧!
指南针有什么作用简说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
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指南针的主要作用
辨别南北方向,指导船只在大海中航行。指导飞机飞行。在大地测量,旅行,军事上有这广泛应用。
指南针的作用和历史
指南针又称指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由三部件组成,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 指南针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指南针的作用和由来图片
指南针的作用和意义是辨别方位以及推进人类科学和文明的发展。指南针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而作为其中最重要作用的航海,它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人类也第一次得到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自由。
广泛应用于各种方向判断,譬如航海、野外探险、城市道路、地图阅读等领域。指南针可分为依靠磁力与不依靠磁力两类。
根据地球磁场的有极性制作的地磁指南针,但这种指南针指示的南北方向与真正的南北方向不同,存在磁偏角。
电子指南针,采用磁场传感器的磁阻(MR)技术,可很好地修正磁偏角的问题,现已大量用于卫星定位装置中。至于不依靠磁力的则纯粹依靠器件内部的物理方法指示方向,如指南车或惯性导航系统。
指南针与什么有关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罗盘定位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罗盘有堪舆用的罗经盘和水罗盘、旱罗盘。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仅有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磁性质的应用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指南针指南针是什么由来
指南针是我国祖先最早发明的。
传说,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和蚩尤作战,蚩尤会兴风作雾,黄帝尽管武艺高强,由于迷失方向,结果被蚩尤战败了。黄帝回去后,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教训,立即组织人精心研究制作指示方向的工具,很快就造出了指南车。在第二次交战中,蚩尤故技重施。黄帝看后仰天大笑,命令部下推出指南车。结果,杀死了蚩尤。从此以后,黄帝的氏族就在黄河流域定居了下来。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发明指南车,是发现了磁石的特性,从而发明了“司南”,这是指南针的雏形。司南是把磁石磨成长柄的匙子形,放在一个分成24个方向的铜盘上,匙子底很滑,铜盘又很光,使匙子旋转、停止时,匙柄自然指着南方。11世纪,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发现,用一块铁在天然磁石上磨擦后,也可以生磁,而且比较稳定,于是便制作了人造磁铁。这一重大发现为制造更先进的指南针提供了条件。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同名的还有乐队名称以及电影名称。
指南针的作用和由来是什么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