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染色结晶紫的作用(革兰氏染色的结晶紫怎么配)
革兰染色结晶紫的作用
脱色。
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
因而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
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染色原理:通过初染和媒染后,细胞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一碘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加上它基本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
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缝隙,复合物容易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成无色。
这时再用红色染料进行复染,革兰氏阴性细菌将获得一层新的颜色——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仍呈紫色。
革兰氏染色的结晶紫怎么配
当用脱色剂脱色时,不至于很轻易就把紫色脱去,因此当用革兰氏染色法对某些菌染色时,如果这种菌本身能够与结晶紫结合的足够紧密,就可以省去媒染这一步。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龙胆紫染色,加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再用稀释复红复染。染色后除可以看到细菌形态外,还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
革兰氏染色中结晶紫染色的时间是
结晶紫染色液(Crystal Violet Staining Solution)是一种组织或细胞染色时常用的可以把细胞核染成深紫色的染色液。用于革兰氏染色。 结晶紫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和细胞核中的DNA结合,从而产生细胞核染色。
革兰染色紫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简单来说: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再用95%乙醇脱色。
具体来说: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结晶紫怎么配
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有:
1、简单染色法,常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等进行简单染色;
2、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以及番红复染四个过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剂主要是由伊红美蓝组成;
4、吉姆萨染色法,吉姆萨染色原理与结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染色是生物显微玻片标本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先把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再使用染色剂,将生物组织浸入染色剂内,使组织细胞的某一部分染上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或深度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便观察。
另外,银染法也较常用。当组织块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时,有的组织结构能直接把硝酸银还原,使银粒附于其上,呈棕黑色或棕黄色。有些结构本身对硝酸银无直接还原能力,若加入还原剂,可使硝酸银还原沉淀显色。
革兰染色结晶紫浓度
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
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区别。
革兰氏染色中结晶紫溶液是起什么作用的溶液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染色中结晶紫溶液起什么作用
单染色法:用一种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简便易行,适于进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称为复染色法或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结晶紫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在化学和生理性质上差别比较大,染色体的反应也不一样,一般阳性菌和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比较牢固,不容易脱色,而阴性菌的结合相对比较弱,容易脱色。通过此染色法可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染色法染成紫色的是
一、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最基本)、芽孢染色、荚膜染色、鞭毛染色等。 二、.1革兰染色法(1)取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混合菌液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用结晶紫染液染1min,水冲洗;卢戈碘液染1min,水冲洗;0.4%复红酒精溶液染30s,水冲洗;(3)吸干后镜检[2]。 1.2抗酸染色法(1)取结核杆菌阳性的痰标本(已处理)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将石炭酸复红染液沸水浴10min,滴加2~3滴覆盖菌膜染色5min,水冲洗,3%盐酸酒精脱色30s,水冲洗;碱性美兰复染30s,水冲洗。(3)吸干后镜检[3]。 1.3荚膜染色法(1)取接种肺炎球菌死亡的小鼠腹腔液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染液染1min,水冲洗;95%酒精脱色5s水冲洗;20%鞣酸溶液媒染10min水冲洗;0.8%孔雀绿溶液染色1min,水冲洗;(3)吸干后镜检[4]。 1.4芽胞染色法(1)取等量破伤风杆菌厌氧培养菌液和5%孔雀绿水溶液,放入小试管中充分混合,沸水浴20min;取上述混合液涂片、干燥、固定;(2)用1%沙黄液复染10min,水冲洗;(3)干后镜检。 2.1革兰染色镜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染成紫色、球形,为革兰阳性菌;大肠埃希菌染成红色、杆状,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染色法之一。脱色是影响革兰染色的关键步骤,脱色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染色结果的准确性[5]。脱色过度则革兰阳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阴性菌,脱色不够则革兰阴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阳性菌,为此学生难以把握。现将原有四步染色法改为三步法,即把第三步酒精脱色和第四步复红复染合并一步进行,使用0.4%复红酒精溶液作为复染剂,可达到脱色和复染双重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四步法中因脱色时间不易掌握而造成染色的失败,减少重复性实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抗酸染色镜下,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为抗酸菌;背景和其他菌被染成蓝色,为非抗酸菌。传统的方法是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于涂片上,用玻片夹夹住涂片以微火烟叶热,保持染液冒蒸汽约5min,此法学生容易使染液蒸干或使染液沸腾,从而影响染色效果和污染环境。改良后的方法是将染液直接加热改为水浴后使用,克服上述的缺点,且染色效果良好。适合实验教学使用。 2.3荚膜染色镜下,肺炎球菌菌体染成红色(成双排列),荚膜染成绿色,存在于菌体的周围。传统的荚膜染色是用结晶紫染液染色,菌体染成紫色,荚膜染成淡紫色或无色,菌体和荚膜之间反差小,不易分辨。改良后,增加了脱色、媒染、复染的步骤,使菌体和荚膜之间反差增大,易于观察,可用于学生实验和示教片的制作。 2.4芽胞染色镜下,破伤风杆菌的菌体染成红色,芽胞染成绿色。传统的方法是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于涂片上并弱火加热,使染液冒蒸汽约5min,此法染液用量大,且容易污染衣物和实验台。现改为菌液和染液混合水浴加热初染,然后制备涂片、固定、复染,即节约时间,染液消耗又少,且菌体、芽胞对比鲜明。此法适用于教学标本片的制作。 三、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操作步骤 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 7.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