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

太极拳各式对什么的作用(太极拳每式的作用)

更新:2022-11-03 22:36编辑:bebe归类:中医养生人气:65

太极拳每式的作用

最常见的太极拳是哪种?多少式?练那种最好?

常见的太极拳是原国家体育总局编排的竞赛套路。请看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乃至农村都在练这些套路。

要说最好,当然是杨式传统套路85式最好。

为什么呢?因为传统套路85式,是杨式标准的传统套路,经杨露禅及基子杨建侯、及其孙杨澄甫共同创建,杨澄甫晚年归纳定型并完善的一套标准的杨式传统套路。

原国家体育总局编排的竞赛套路是以杨式为基础,参杂了太极拳五大门派的某些套路动作,显得较为混杂,并且有一些腾挪跳跃拳式,对年老者不太适宜,可谓五味陈杂。如果对这些套路感性趣,可以练24式比较好。而传统杨式太极拳却没有这些难度的拳式,并且原滋原味,因而更适合老年人及身体条件差者养生健身。整个套路可打二十多分钟到四十多分钟,没有硬性规定。动作慢,便于腹式呼吸并达到完全放松的境界。

竞赛套路中,以杨式为基础编排的套路有24式、32式、42式、48式、88式,普及率比较高,套路除88式较长外,简单易学所以也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由于各地会练的人比较少的原因在于,传授太极拳的教练者本生就不怎么会,又怎么去传授别人呢!

学什么套路重点在传授者。传授者喜欢那些套路,自然就传授那些套路。据我调查的三个地区来看,成都练传统套路较为普遍。达州和西昌两地练竞赛套路较为普遍。西昌有个教传统套路85式的,竟然每一个人收1000元的高价,也有不少人报名参加。这就说明传统套路是更受欢迎。

总之,我是竞赛套路也练,传统套路更是我的至爱。

但是,我仍然认为,锻练身体练什么套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根据自己的爱好,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已的年龄及身体状况而定。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各位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参予探讨,为有志于习练太极拳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参考。

太极拳有几种式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四、搂膝拗步

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 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重复四次)

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

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

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复三次)

十一、单鞭

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太极拳要点以及作用

起式,揽雀尾,单边,提手上式,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搂膝拗步,单边,下式,金鸡独立,倒捻猴,斜飞式,左右打虎,双风贯耳,扇通背,撇身锤,进步搬览锤,揽雀尾,单边,下式,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搬揽锤,入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立身中正,松腰松胯,沈肩坠肘,虚领顶颈

太极拳每式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极多,拳法纷繁,仅太极拳就有陈氏,杨氏等等流派。各成系统,各有所长,在拳法称谓上也就比较复杂,有十三式,有三十二式等等,但较为流行的是五步八式(又称十三式),包括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五步,八式指:掤,捊,挤,按,採,挒,肘,靠等,这是太极的基本内容。所以太极拳的不同名称只是不同流派的拳法特点。

太极拳每一式的意义

太极拳——八法五步,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推广的太极拳入门套路,用以更好地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体育总局在现有各流派太极拳的基础上,从最为核心的八法五步技术入手,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手法,以及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进行了系统的提炼和整理而成。整套动作结构简单,数量合理,内涵丰富,易学易练,是较为理想的太极拳入门套路。

八法五步的特点:

1、八法五步太极拳套路创编合理,习练起来动作优美大方。

2、腹式呼吸,呼吸吐纳,极尽沉缓,虚实开合极尽舒展,阴阳转换极尽轻柔。

3、习练中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一招一式,尽显太极气旋。

八法五步的习练意义(好处):

1、理论上,发挥了阴阳协调理法,欲动先静,欲发先收,运柔成刚,拙中藏巧,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实践上,在阴阳中找到相生相克之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外具备太极的心境,心法和招式举手投足间融会贯通,拥有良好积极的精神状态。

竞赛套路《太极八法五步》拳谱

1. 起势

2. 左棚势 右捋势 左挤势 双按势

3. 右採势 左挒势 左肘势 右靠势

4. 右棚势 左捋势 右挤势 双按势

5. 左採势 右挒势 右肘势 左靠势

6. 进步左右棚势

7. 退步左右捋势

8. 左移步左挤势 左移步双按势

9. 右移步右挤势 右移步双按势

10. 退步左右採势

11. 进步左右挒势

12. 右移步右肘势 右移步右靠势

13. 左移步左肘势 左移步左靠势

14. 中定左右独立势

15. 十字手

16. 收势

教学目的:通过太极拳——八法五步的学习,初步对太极项目产生一定了解,并培养学员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力量等综合素质,并借此课程,激发学员对中国传统运动项目的热爱与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太极拳每式用法

1.起势,2.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进步搬拦捶,7.如风似闭,8.右云手,9.单鞭,10.下势独立,11.揽雀尾,12.收势

太极拳每式的作用功能

01、起势

02、野马分鬃;野马分鬃的手法是下採和前

靠。例如,对方右手打来,我用右手擒握对方手腕向下採引,同时左脚上步插入对方身后,左前臂随之插入对方右腋下,用转腰分靠之力使对方仰倒。

03、白鹤亮翅;含义有两,一是对方双掌攻

来,我急用两手上下分开两掌,瓦解其攻势;二是对方右手攻来,我用左手擒住其右腕,右臂插入对方右腋下,用转腰横胯之力使其前扑。

04、搂膝拗步:一手楼开对方攻来的脚或手,另一手向前推打反击。

05、手挥琵琶:手挥琵琶是合手撅臂。当对方右手打来,我用右手扶其腕部,顺势向后牵引;同时左手贴于对方肘关节处,然后两手左右用力内合,采用反关节擒拿方法,使对方右臂折伤。

06、左右倒卷肱:倒卷肱是在退守中反击。当对方右手攻来,我用左手接住,顺势退步牵引;右手则乘势向前击打对方胸部。

07、左揽雀尾:揽雀尾包括了太极拳中最重要的四种攻防手法。棚手的含义伸臂架接住对方的来

手,以观其变。它在外形上与野马分鬃相似,其含义完全不同。后者是以分靠手法去进攻,棚手则是筑起一道防线,静待对方的反应,以变应变,术语称“听劲”“棚劲”。

捋的含义是当对方攻来,我一手附于其腕,另一手附于其肘关节,顺势向后牵引,同时转腰侧

带,使其扑空。它与强拉不同之处在于不以力胜,而是借力巧取,引进对手使其落空。

挤的用法是当对手感到落空,急欲抽身后退之际,我用前臂贴紧对方,用快速挤压之力战胜对方。

按的原意是向下用力。但在太极拳中常在向前用力发放之前,先向下牵引对方,使其向上反抗,

重心升高,立脚不稳,再快速发力向前推,取得更大效果。这种变化的用力成为按或前按。他比单纯地用力直推更为巧妙,其动作及用力方向呈曲线。

08、右揽雀尾:(同左揽雀尾)

09、单鞭:单鞭的用法是我用右勾手刁住对方的手腕,再用左手出击,像一条钢鞭一样给对方有力打击。

10、云手:云手是防守动作,甪前臂或手拨开

对方的进攻。当对方用左右手连续进攻,我则用左右手连续破解对方。也可以用一手拨开对方,另一手插入对方腰间横拨助力。

11、单鞭:(同前)

12、高探马:当对方右拳或右掌击来,我翻掌顺势向下、向后捋带,或用前臂外旋压住其腕;右手随之直击其面,又称扑面掌。

13、右蹬脚:用手拨开对方进攻,抬腿起脚,用右脚蹬踹对方。

14、双峰贯耳:两拳从腰间同时向前方划弧摆打,横击对方额角(太阳穴)。

15、转身左蹬脚:转身拨开对方的进攻,随即用左脚蹬踹对方。

16、左下势独立:

下势(仆步穿掌)——对方左手打来,我用右勾手刁住其腕,随之蹲身下势,左腿、左手插入对方裆下将对方掀起。

独立挑掌——对方左手击来,我用右手向上挑开对方,随即右腿屈起,用膝关节向前顶撞对方。

17、右下势独立:(同左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对方右手打来,我伸右手向上挑架,同时左手向前推击。左穿梭用意相同,唯左右相反。

19、海底针:对方右手打来,我用左手楼开对方,右手直插对方裆部,用指尖戳击对方。

20、闪通背:我用右手捋其右腕后带,左手推击对方肩或肋部。名称中的“闪”形容快如闪电,两手同时推撑,快速突然。“通背”或“通臂”是指劲力通达两臂或背部,腰、臂背同时发力,全身形成一个整体,将劲力集中施加于对方。

21、转身搬拦捶:

1、搬拳——拳由内向外格挡防守。做法是前

臂翻摆,拳由内向外格挡,或由上向下搬压,力点在拳背或前臂外侧。

2、拦掌——掌向前阻拦防守。做法是掌经体前划弧向前伸出,由外向内翻掌拦截。力点在掌指。

3、打(冲)拳——拳由腰间旋转向前冲打,由拳心向上转拳眼向上。力点在拳面。

4、对方左手打来,我用右搬拳格挡拦阻,并

旋臂右带;对方右手打来,我复以左栏掌拦阻,以左手向右推开对方手臂,截断对方攻势;随即用右拳冲击对方。

22、如封似闭:对方双手推来,我两手交叉插入其两臂之间,顺势引进,同时旋臂分手化解对方攻势,使其落空。当对方欲抽退摆脱时,我随即双手前按,乘胜追击。

23、十字手:双手合抱胸前,既是封闭防守,又是伺机而发,以应付对手进攻。

24、收势

太极拳每式的作用和好处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的太极拳架。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拳架较低,动作舒展,螺旋缠绕,刚柔相济,快慢相兼,跳跃发力,动作的攻防技击功用较强。

二、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由河南温县赵堡镇陈青萍(1795一1868)所创。陈青萍原是陈家沟陈氏后人。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势紧凑,圆转自然,整正合顺,柔和饱满。此拳架流传不够广泛,解放后随着太极拳活动的发展,赵堡太极拳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得到较快的传播。

三、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杨露禅(1799一1872)所创。杨式拳的特点是:舒展大方,中正圆满,缓慢柔和,劲力内涵,动作连绵不断。因易教易学,成为流传最广的太极拳式。

四、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武禹襄(1812一1880)所创。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拳。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式紧凑,动作舒缓,节序清晰,每势以启、承、转、合贯穿,步伐虚实清晰,出手不过脚尖。武式太极拳在解放前传授范围较小,解放后才得以推广传播。

五、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河北大兴满族人全佑及其子吴鉴泉(1870一1942)所创。全佑先师从杨露禅,后又师从杨露禅次子杨班侯(1834一1892)学拳。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架紧凑,细腻和顺,轻松自然,长于柔化,流传也较为广泛。

六、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完县孙禄堂(1860-1933)所创。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式小巧紧凑,架高步活,轻灵敏捷,开合自然;步法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故又称为“开合”太极拳。

请简述太极拳有哪些作用

1、提高心肺功能:打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在打太极拳的时候,所运用到的呼吸方式有很多,比如深、细、长、缓、匀等。通过变换不同的呼吸方式,可以起到锻炼和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

2、改善身体柔韧度:打太极拳可以改善身体柔韧度。在打太极拳的时候,里面涉及很多伸展、屈腿、走圆等动作,可以使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从而起到改善身体柔韧度的作用。

3、促进血液循环:打太极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在打太极拳的时候,可以使全身的肌肉和骨骼都得到锻炼,另外还能疏通经络,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4、舒缓紧张的情绪:打太极拳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在打太极拳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同时要保持凝神聚气、沉稳安舒的状态,从而可以起到舒缓紧张情绪的作用。

太极拳的运用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1.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5.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下一篇:蜂蜜红豆沙的作用(蜂蜜红豆沙怎么做) 上一篇:卫生棉球作用(棉球卫生巾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