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两性养生 >

补体的溶血作用(补体的溶血作用实验原理)

更新:2022-11-03 19:12编辑:bebe归类:两性养生人气:70

补体的溶血作用实验原理

MBL途径是由MBL与细菌甘露糖残基和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启动的补体激活途径,其激活过程与经典途径相似。

补体在激活过程中C2、C3、C4、C5均分别裂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片段,分别标以a、b等符号,如 C3a、C3b、C3c等。

同一功能单位的补体成分彼此间有化学亲和性。激活后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使细胞溶解这一生物学功能。因此,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可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击3个阶段。这3个阶段一般在靶细胞膜的3个不同部位进行。

补体在溶菌或溶血反应时被激活的过程中,11种成分可分为3个功能单位,即

①识别单位:包括C1q、C1r、C1s。

②活化单位:包括C2、C3、C4。

③膜攻击单位:包括C5、C6、C7、C8和C9。

补体的溶血作用实验原理是

ch50溶血试验

绵羊红细胞(SRBC),与相应抗体(溶血素)结合后,可激活待检血清中的补体而导致SRBC溶血。其溶血程度与血清中补体的含量和功能有关。由于补体含量与溶血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但不是直线关系,而呈S曲线关系,故通常取反应曲线中间部位即50%溶血(CH50)为判定终点。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的是补体的经典途径,C1~9任何一种成分缺陷都可使CH50降低,所以此实验反映了总补体的活性

补体溶血作用机理

ch试验是测定总补体溶血活性的一种试验。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用ch试验是因为50%溶血比100%溶血更为敏感。如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以相应的新鲜血清量为横坐标绘图,可得到一条"s"形曲线,而且"s"形的中段呈平滑曲线,这意味着在20%~80%范围内补体用量稍有变动即可对溶血程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故以50%溶血作为终点检测总补体溶血活性。

溶血素与补体激活实验原理

C3是一种β球蛋白,是补体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一个组分。它是补体两条主要激活途径的中心环节,有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C3在肝脏产生,亦可产生于人胚肝细胞组织培养液中。C3可被C3转化酶分解为C3a和C3b。C3a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多肽,具有过敏毒素和中性白细胞趋化作用。C3b固定在红细胞表面,参与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补体

原理及应用:反应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

②补体系统;

③指示系统:SRBC与相应溶血素预先结合,成为致敏绵羊红细胞。

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反应系统与补体作用;第二步:指示系统利用剩余补体反应。如反应系统中有抗体或抗原,则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固定和消耗补体,使后加入的SRBC-抗SRBS指示系统无多余补体可利用,则无溶血反应发生,反之亦然。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补体溶血反应的基本原理

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同补体结合,把含有已知浓度的补体反应液中的补体消耗掉使浓度减低的现象,以检出抗原或抗体的试验,为高敏度检出方法之一,特别是根据抗原物质的特性,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用沉淀反应或凝集反应观察时也可以利用此法。

性质:

试验由两个阶段组成:首先将经过56℃处理30分钟使补体灭活的抗血清,与抗原及补体(通常将豚鼠血清作适当稀释后使用)混合使起反应。第二是加入已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相结合的绵羊红细胞(致敏红细胞)。在最初阶段对消耗补体建立起足够的抗原抗体反应时,没有发生致敏红细胞的溶血,但补体剩余下来则引起溶血反应。

补体的溶细胞作用实验

不论何种途径活化,补体系统都能对其粘附的细胞产生溶解作用。在经典活化途径中,抗体的作用只是特异性地定位靶细胞和活化补体,而靶细胞的溶解则是补体系统的作用结果。对不同种类的靶细胞,补体的溶解效果亦不相同;例如革兰阴性杆菌、支原体、异体红细胞和血小板对补体很敏感;革兰阳性菌对补体不敏感。

  补体的溶细胞反应不仅可以抗菌,也可抵抗其它微生物及寄生虫的感染。病毒在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补体的参与可显著增强抗体结病毒的灭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直接溶解有包膜的病毒,防止病毒对易感细胞的吸附和穿入,或干扰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补体缺陷的病人,机体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另一方面,补体也常常引起病理性反应,例如异型输血时的溶血反应,自身免疫病时的细胞损伤等都可由补体系统引起。

下一篇:vb1和vb12作用(vb12和vb有区别吗) 上一篇:炼乳作用和功效(炼乳的用途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