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在培养基中作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的作用)
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的作用
LA是LB培养基里加入了氨苄青霉素,所以LA培养基比LB培养基多了一种氨苄青霉素原料。
培养基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水、氮源、无机盐、碳源、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抗菌素、色素、激素和血清等)等。
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的作用与功效
含 Amp 的 抗性培养基配置方法如下:每 100ml LB 培养液在临高压灭菌前加入 1.5g 琼脂,以 103.4KPa 高压灭菌 20min ,溶液尚未完全冷却时,即应取出培养基,并轻轻摇动以使琼脂均匀分布于整个培养基中。
必须小心,此时培养基溶液可能过热,旋动液体会发生暴沸。应使培养基降温至 50℃,方可加入 Amp ,按每 100ml 培养基加 10mg/ml Amp 溶液 1ml,使其终浓度为 100μg/ml ,然后在超净台上铺平板, 90mm 直径的培养皿约需 25ml 培养基。
加青霉素的培养基是什么培养基
nano3是硝酸钠,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NaNO3。它的化学性质有,加热至380℃时分解。极易溶于水、液氨,能溶于甲醇和乙醇,极微溶于丙酮,微溶于甘油。溶于水时吸热,溶液变冷,水溶液为中性。由工业生产用碱溶液吸收氮氧化物,然后蒸发、结晶而得。
硝酸钠是制造硝酸钾、苦味酸、染料等的原料。制造染料中间体的硝化剂。玻璃工业用作生产各种玻璃及其制品的消泡剂、脱色剂、澄清剂及氧化助熔剂。
培养基中青霉素的作用
不是化工产品,青霉素悬是生物合成的。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培养基添加青霉素的目的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 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这真像一个奇迹!”弗洛里说道.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霉素 培养基
LA是LB培养基里加入了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在培养基的作用
在所用的培养基灭菌后冷却至60度左右,加入氨苄西林即AMP原液(一般100mg/ml)至100ug/ml,混合均匀即可。
青霉素培养基用于培养什么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中提炼的。
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属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青霉素的偶然发现
1928年 9月的下午,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间实验室里,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他培养一些葡萄球菌变成了青色的霉菌。凡是培养物与青色霉菌接触的地方,黄色的葡萄球菌正在变得半透明,最后完全裂解了,培养皿中显现出干干净净的一圈。毫无疑问,青色霉菌消灭了它接触到的葡萄球菌。这种不知名的青霉菌居然对葡萄球菌有如此强烈的抑制和裂解作用.他迅速地从培养皿中刮出一点霉菌小心地放在显微镜下。他终于发现那种能使葡萄球菌逐渐溶解死亡的菌种是青霉菌。随后,他把剩下的霉菌放在一个装满培养基的罐子里继续观察。
几天后,这种特异青霉菌长成了菌落,培养汤呈淡黄色。他又惊讶地发现,不仅这种青霉菌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黄色的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此后,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弗莱明对这种特异青霉菌进行了全面的专门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是单株真菌,与面包或奶酪里的霉菌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青霉素却对许多能引起严重疾病的传染病菌有显著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而且杀菌作用极强,即使稀释一千倍,也能保持原来的杀菌力。它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对人和动物的毒害极小。
1929年 2月13日,弗莱明向伦敦医学院俱乐部提交了一份关于青霉素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阐明了青霉素的强大抑菌作用、安全性和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弗莱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只要纯品青霉素不能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出来,就无法在实际中应用。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对于专门的生化学家来说,提取青霉素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也许正是由于当时提取的青霉素杂质较多,性质不稳定,疗效不太显著。人们才没有给青霉素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