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对修饰体型的作用(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艺术的价值就是从美中感受愉悦挖掘心灵,艺术的意义就是意识与现实的协调。
艺术的价值,人为核心,人们的审美态度决定了艺术的价值。艺术是精神产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让丰富我们的的精神生活。艺术的价值不止局限于生活,它在社会、历史、商业都有很大的价值。作为欣赏者,通过画面、声音、体验、观察、想象、情感多维度感知艺术作品的美,以此获得精神情感上的愉悦。
艺术的意义,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当现实和意识摩擦,当理性与感性的碰撞,相互融合,由此孕育了艺术。艺术的意义更像一种信念,可以用音乐洗涤心灵,电影感悟人生,用歌声宣泄情感,用绘画记录生活,更好的生活,更纯粹的享受。艺术影响着时代,影响着周边,艺术不停的描述时代。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与价值
色彩与绘画重要性主要表现如下
(1)光源色
光源色是光源照射到白色光滑不透明物体上所呈现出的颜色。除日光的光谱是连续不间断(平衡)的外,日常生活中的光,很难有完整的光谱色出现,这些光源色反映的是光谱色中所缺少颜色的补色。检测光源色的条件:要求被照物体是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自然界的白色光(如阳光)是由红(RED).绿(GREEN).蓝(BLUE)3种波长不同的颜色组成的.人们所看到的红花,是因为绿色和蓝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而红色的光线反射到人们眼睛里的结果.同样的道理,绿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而反射为蓝色,蓝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反射为绿色。
(2)固有色
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呈现的固有的色彩。对固有色的把握,主要是准确的把握物体的色相。由于固有色在一个物体中占有的面积最大,所以,对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讲,物体呈现固有色最明显的地方是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的中间部分,也就是素描调子中的灰部,我们称之为半调子或中间色彩。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物体受外部条件色彩的影响较少,它的变化主要是明度变化和色相本身的变化,它的饱和度也往往最高。
(3)环境色
环境色是指在各类光源(比如日光、月光、灯光等)的照射下,环境所呈现的颜色。
物体表现的色彩与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三者颜色混合而成。所以在研究物体表面的颜色时,环境色和光源色必须考虑。
环境色在摄影构思构图、影视作品创作、装修设计、酒店餐饮娱乐界等显得十分重要。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光源的颜色、环境色的颜色、物体的颜色,自然界物体呈现的颜色和在这些环境中呈现的颜色截然不同。例如在摄影中,若不考虑环境色,人物面部的颜色可能是青色或者土黄色(病态感),食品若放置在红光和紫色的环境里,呈现的颜色有可能十分可怕或者影响人的食欲。
色彩构成对设计的作用
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设计包括的门类和学问也很多,平面设计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1.美学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不管你以后要学平面设计也好,还是艺术设计,或者建筑设计,都必须要懂这三大构成。
2.对设计的兴趣(总喜欢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丑,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并试图以自己的思维去改变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要有设计想象力。
3.对设计产品或作品的审美的培养,达到让大众认可的水准。
4.抗打击能力,任何一个设计作品的产生对需要面对大众的检验和评价,面对多次的或无休止的修改,你必须去吸收和判断重要的设计信息,然后融入到你的作品中去。获得大众的认可,要承受很多委屈,只有设计出的优秀作品能抚慰你的心灵。
5.设计的终极目标:做一个怎样的设计师?你打算怎么去学,怎么去做好设计。 现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平面设计一般泛指使用电脑来进行的设计过程及获得的设计成果(由于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因此有数码设计的称谓)。由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平面设计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可以说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例如我们上街看到的海报、灯箱、广告牌都是平面设计;我们在超市选商品看包装其实也是在比较其平面设计;走出超市别人递给你的传单、名片也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的工作范畴包括:字体设计、印刷品设计(海报、单页、折页、画册、型录、贺卡等等)、照片处理、喷绘写真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祯、网页界面、企业形象设计等等。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个人都想将自己家装修的美美的,所以不惜花钱请设计师来大显身手。
好像一经设计师的手之后,房子就像是灰姑娘换上华服般,忽的一下就逆袭了,赏心悦目的温馨小家在接待客人时也倍儿有面子。
就像是之前一直备受瞩目的《梦想改造家》,改造前后的落差让人觉得惊喜甚至神奇。所以说设计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那么,设计师到底是用怎样的魔术手法来改变现状的呢?或许谁都想偷师一二吧。其实家里装修的质量是靠硬装,而最终呈现出来的美感则大多靠的是软装,而要学会软装设计,说难难,说简单也简单,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套路可寻的。
那么今天,小软就来与大家分享下极速软装搭配的速成套路。严格来说,极速软装的搭配这种摆场方式是专门为商场美陈系统准备的,这要求摆场者完全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即有的软装产品即兴组合摆场,就要求摆场者具有非常敏锐的主题构建能力、色彩协调能力、空间把控能力和故事协调能力。
要说主题构建能力,就是在做陈设置之前自己脑海中的计划想象,是较为明确的,有方向有画面的,主题的完善、有主题性的命题决定着设计的方向是否正确,而最终是否能呈现出最佳效果,还要靠其他三个能力的支撑帮助。
当有一堆杂七杂八的家具物品摆放在你眼前时,你或许一下子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摆放如何下手,这其中最头疼的就是色彩的选取搭配,这就考验到了色彩协调能力。色彩再造,重组色彩体系,给色彩赋予生命,空间也就有了活力。
而色彩搭配也是有黄金法则的一般家居色彩黄金比例为6:3:1,其中“6”为背景色,包括基本墙、地、顶的颜色,“3”为搭配色,包括家居的基本色系等,“1”为点缀色,包括装饰品的颜色等,这种搭配比例可以使家中的色彩丰富,但又不显得杂乱,主次分明,主题突出。
同时还需要确定一个色彩印象为主导比如对一个房间进行配色,可以用较大面积的米色、驼色、茶灰色等,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个人喜好将另外的色彩印象组合进来,包括抱枕、小件家具或饰品等。
色彩也要根据家居空间功能不同而进行分析,即使是相同功能的房间,有时也会因居住者秉性不同而有差异。在确定了大致的色彩之后,是不是就能轻而易举的将东西归位,完成设计了呢?不,这还不够,比如要将下列准备好的物件布置家里的一个角落,怎么陈设才是最适合最好看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空间把控能力。用设计将所有物品形成一个统一造型的构建,就能让空间画面更加稳定,视觉效果更加舒适。线性构图法就是一个简单易懂好操作的方法。很多好的作品我们仔细去分析,基本上都会有一些色彩的线路图,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要懂得去发现和运用这些色彩的线路,以后的设计才会逐步的提高。
线性构图包括:单线性构图、双线性构图和多线性构图上面这个布置好的场景使用的就是单线性的手法。所谓的单线性就是单色彩线性,黑白灰是不列入色彩当中的,所以整个空间中只有黄铜色这一组色系。在大片的黑白灰中,黄铜色显得非常靓丽。从挂画到墙饰,再到玻璃桌腿,加上一些类似色的摆件,整个流线型的色系让空间显得简约大气。
单线性的设计还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只要把握好流畅性和连贯性就可以。还有就是这条线的起始端和收尾端的体量问题。单线性构图要比双线性构图相对简单一点,当我们还没有办法驾驭双线性构图时,尽量使用单线性构图。多线性的构图是比较难一些,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掌握的。
多线性摆场构图重点:
1、尽量不要让多条线过多交叉。
2、冷暖色与中性色要兼顾搭配,使各条线流畅自然色彩分明。在软装陈设中,一般类似颜色的家具饰品连接起来若是呈现一个四边形的话,会让画面显得非常散且不稳定,因此在做设计时还要记住应该多使用最稳定的三角形构图。
抱枕布艺摆设原则
1、对称法摆设
2、不对称法摆设
3、远大近小法摆设
4、里大外小法摆设
做软装设计还需要谨记八大原则
先定风格再做软装
装修之初先有软装规划
拿捏合理的比例
稳定与轻巧相结合
运用对比与调和
把握好节奏和韵律
确定视觉中心点
统一与变化的原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故事协调能力,一个空间的软装设计可以传达给人一个故事,一个意境,让空间会说话是设计师所追求的本领。每个匠心独运的软装设计都展现着设计师内心所想表达的故事,这是设计真正用心的地方,也是每个作品的区别所在。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是什么
艺术的产生让生活变得美好,吃穿住用行,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艺术的创作,人类的历史文明就是艺术的彩石铺就的。艺术的产生更是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艺术的产生让生活充满了驻足,很多人没有随波逐流,追随金钱、利益等等,而是专心地守住一方净土,无论贫穷苦难,对于艺术的信仰生死不背弃。在艺术的殿堂中,热爱它的人们每日都在微笑。萊垍頭條
(一)艺术的认识作用与审美作用 首先,与柏拉图否认艺术的认识作用相反,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的认识作用,肯定模仿能使人获得知识,认为人的最初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因此模仿对认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所模仿的不是现实世界的个别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的普遍性的东西,也就是说艺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与经验相比较,艺术才是真知识。
其次,艺术还能引起人的快感,因此,除了认识作用外,还有审美作用,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亚里士多德赋予模拟说新的解释,在于他断定人们从模拟过程中得到知识,并且由于求知欲望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一种快感。例如,他认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为快感辩护的哲学家,也是最早提出审美过程中产生快感这一重要美学问题的哲学家。与柏拉图比起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情受理性的控制,它是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的。认为快感不是恶,是正常现象,不应加以压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所以能引起快感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快感是由于求知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快感也可能不是由模仿所引起,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也就是说,是由艺术的形式因素所引起。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不同种类的艺术所激发的情绪不同,它们在各自所产生的净化作用和快感也不同。例如,悲剧所产生的快感只是哀怜和恐惧两种情绪净化后的那种特殊的快感。写善恶报应所产生的快感以及写滑稽性格所产生的快感就只适宜于喜剧而不宜与悲剧。
(二)艺术具有教育作用——艺术能陶冶人的性情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心是“中庸之道”,他认为美德就是适中,就是情感需求适度。恐惧和怜悯太强太弱都不好,须求适中、适度。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就是使它们成为适度的情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之合乎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健康,可见悲剧对社会道德有良好影响。
(三)音乐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以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为一方把音乐看做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也就是说只强调教益。另一方则是怀疑主义的、快乐主义性质的倾向。认为音乐只能供人娱乐,认为音乐与睡眠和酒一样,仅仅是医治疲劳和苦恼的良药,仅仅是使人能得到休息的娱乐。亚里士多德则想综合这个两个极端,于是提出了“高尚的享乐”的概念。他认为音乐能达到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享受的目的。 首先是音乐具有净化作用。亚里士多德不仅把“净化”作用的思想用于悲剧,而且还用以解释音乐,他的净化论,具有相当广泛的美学意义。他认为:“各种和谐的乐调虽然各有用处,但是特殊的目的宜用特殊的乐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亚里士多德不仅认为音乐具有净化作用,还明确认为音乐能对人的性格给予显著的影响。如他认为:“节奏和乐调是一种最接近享受的模仿,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 其次,音乐具有娱乐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听音乐是高尚的享乐。他把音乐列入教育课程,为的是让人们学会消遣闲暇”。他进一步指出“音乐是必须的,它可以使自由的人在闲暇中享受精神方面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之所以高尚,因为它是美与愉快的结合,它能令人心畅神怡。和谐的乐调与人们心灵的和谐相契合,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卓越的教育家,他有关音乐的娱乐作用的论述,实际已包含有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思想。萊垍頭條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中世纪的哥特式内容摘要: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艺术的显著方面,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精神与建筑结构技术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建筑高度、垂直空间和框架结构的强度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构成了世界史上辉煌的篇章。关键词:哥特式艺术――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哥特式”一词大概还是相当陌生的,但若提起巴黎圣母院,恐怕就很少有人回摇头了。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令那座美伦美奂的大教堂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深深扎下根,巴黎圣母院建于12世纪后半叶,它所代表的建设样式在艺术史上被称为“哥特式”。每一个伟大的文明都有代表自己最高文明成就的造型艺术纪念碑。作为“信仰的时代”,中世纪亦有自己的纪念碑,那就是哥特式教堂。然而,“哥特式”一词最初却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的。瞻望“罗马昔日之壮观”,以古典文化当然的继承者而自居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在用“哥特式”一词描述中世纪晚期盛行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建树式样时,事实上将其用做了粗鲁与怪诞的同义词。需要说明的是,意大利人所谓的“哥特式”建树与历史上的哥特人并无直接联系。今天,人们对哥特式艺术的成就已作出了全面而公正的评价;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风格术语,“哥特式”一词已不带有任何褒贬色彩了。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臻于成熟之际在视觉艺术领域接触的硕果,它亲历了中世纪的巅峰期与衰退期,并直接孕育了文艺复兴艺术。基督教仪式传统最高成就的代表便士哥特式艺术。哥特式风格涉及中世纪晚期几乎所有的造型艺术品类,除了所谓纯艺术领域的建筑、纪念性雕塑和壁画、木版画之类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还包括镶嵌彩窗工艺雕塑、书籍装帧和织毯设计等。尽管建筑、雕塑与绘画领域中的哥特式风格均曾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或接近于形成当时西方世界的国际样式,但在艺术史的时空构架里,我们看到,哥特式风格在不同地域内发展与演进是极不平衡的。一方面,哥特式时代,站在造型艺术领域风格变革最前沿的,先是建筑,尔后是雕塑,最后是绘画。1150年至1250年是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上的“大教堂建筑时代”。综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史,造型艺术的美学追求从建筑性逐渐转向了绘画性。另一方面,具体到建筑、雕塑和绘画各自领域里的哥特式风格,这样一个现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哥特样式的国际性传播与地方性演化并行不悖。总而言之,我们在研究哥特式艺术史的时候,必须同时考察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因为就哥特式风格而言,任何意义上的单一发展进程都是不存在的。哥特式艺术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建筑。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不同的是,哥特式教堂是建在有城墙保护的城市中,它已不再具有罗马式建筑那样的城堡式功能,而需要更宽阔、更高、更明亮的内部空间。哥特式建筑师在结构技术上的革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教堂在高度、内部空间和采光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哥特式建筑师最重要的兴奋点在于尽力寻求高度上的发展。1194年,沙特尔大教堂在火灾之后进行了重建。新建的中殿没有了楼廊,低狭的暗楼挤在又高又瘦的高侧窗和底层连拱廊不再采用圆柱,垂直附柱一贯到底,将地面与拱顶连在一起,一簇簇肋架卷从集束柱顶端散射开来,整个构造就像从土地中长出来的一样。法国学者把哥特式教堂比做“建造起来的森林”,原是不错的。这里几乎没有墙面。结构框架裸露在外,密集的垂直线排向中殿深处,筋骨嶙峋的教堂内部给人一种十分峻峭清冷的印象。从身边的柱基到头上的拱顶,再到对侧的柱基,人们的视线在循着石头的线条流转的过程中不会碰到任何障碍。这线条一方面发挥着明确建筑物构筑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教堂“天然”的装饰。应该说,在沙特尔大教堂的内部,结构要素与装饰要素是二位一体的。随着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哥特式建筑样式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盛期哥特式登上了建筑史的舞台。沙特尔大教堂上述设计在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的重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发挥。兰斯大教堂的建筑师认识到了窗子在新设计中的特殊重要性,他们在建筑史上首次采用了条格式窗花格。这是窗子内精致的石制分隔物,随着时间时间的推移,哥特式建筑中的窗花格将获得惊人的复杂性。事实上可以说它是一个特例,因为我们在建筑史上找不到它设计上的同道或继承者。当然,这并不说明它不是一件杰作,只是它所给出的方案未曾流行而已。哥特式建筑样式诞生之后,并没有立即扩展到法国境外,至少,它没有导致罗马式风格的骤然终止,甚至在法国境内亦是如此(法国南部在12世纪下半叶还发展了罗马式的普罗旺斯学派)。应归入罗马式的建筑采用了某些哥特式装饰构件,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英格兰是最早接纳哥特式样式的国家。在这个岛上,罗马式建筑的兴建在整个12世纪从未间断。第一个纯粹的哥特式建筑作品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唱诗席。它是在1174年的火灾之后由法国建筑师桑斯的威廉和他的继任者英格兰人威廉负责重建的。该建筑在设计上自然不免有迁就当时的英国趣味之处,高侧窗通道便是一例,大量使用墨色的附柱与小圆柱则为后来的英国哥特式建筑树立了一种时尚。在林肯大教堂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中我们看到,黑色的附柱与小圆柱同用灰白色石灰石修造的大教堂其他部分之间对比。那个时代的英国人似乎对线形装饰格外敏感,他们总是在拱卷上、连拱廊内及墩柱上使用大量符合线脚,还特别偏爱成簇的附柱。后来他们又发展了拱顶的外观形式――利用非功能性的枝肋在拱顶上“结”成各式复杂的图样,以制造华丽丰富的装饰效果――当然,这一发展是在哥特式建筑史的晚期实现的。13世纪下半期,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在大圆花窗中采用了杆状窗花格组成辐射状的条状。建筑的墙壁变得很薄,几乎完全由玻璃窗组成,仅有细长的小圆柱隔开建筑物装有玻璃的面,哥特式建筑变得越来越像一具石头的骨架结构了。受辐射式风格的启发,英国建筑师发展了晚期哥特式风格具有高度创造性地变体――所谓的垂直式风格。该风格起源于伦敦。在英国“装饰风格”的影响下,15世纪早期,法国出现了哥特式史上最后一个风格类型――火焰式。该建筑风格得名于建筑物墙面、尖塔和门廊(尤其是门廊)部位那种“闪烁摇曳”和火焰状的曲线装饰。从辐射式到火焰式,随着教堂建筑在装饰上日趋繁琐、堆砌,哥特式建筑样式终于无可挽回地失去了它早年的理性色彩。结构与装饰彻底分离了,事实上,建筑物的结构要素逐渐消失在装饰要素下面。哥特式建筑样式就这样跨越了它自身的逻辑规定。拉恩大教堂对高度的征服。拉恩大教堂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优秀实例。它始建于1155年,但建筑时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13世纪初方告竣工。拉恩大教堂是与巴黎圣母院齐名的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它有明显突出的交叉廊,除了西立面之外,交叉廊的南北两个立面分别建有双塔,中厅和侧廊的交叉部位也有巨大的采光塔。1220年完成包括双塔在内的西立面,不久后又增建了原设计所没有的飞拱。在南北双塔上又把西侧的塔加高了,大约在1230年以前完成了中央工程。巴黎圣母院:飞翔的翅膀圣丹尼斯教堂的建筑很快影响到周围的教堂,巴黎圣母院就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完成的,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是早期哥特式最宏伟的典范。巴黎圣母院的不同凡响之处是它巨大的规模和它的设计的优美均匀,以及新的飞拱的采用。哥特式的巅峰之作13世纪是哥特式建筑的成熟时期。随着对高度的征服,建筑师获得了透彻的工程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琢磨了建筑的比例,给与建筑物更高大的外形,更和谐完美的结构,更宏伟庄严的空间效果。从技术角度上讲,哥特式结构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建筑史的一次重大飞跃;就美学特征而言,哥特式建筑轻盈剔透、欲飞欲动,垂直方向的线条统领着所有的细节。有的学者把哥特式风格称为石块组成的经院哲学。德国美学家沃林格认为,哥特式大教堂结构中的纯机械力的运动展现了基督教神学精神向抽象物上的移情功能,在哥特式教堂内,我们会感到一种不断增强和不断上升的、不安的、未获解救的努力,把自身不和谐的心理推向了一种极度的迷狂、一种骚乱的升腾。哥特式建筑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精神与建筑结构技术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建筑高度、垂直空间和框架结构的强度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构成了世界史上辉煌的篇章。艺术的价值,在于打碎现实日常生活的单调、枯燥和沉闷,是逃脱现实世界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它也是我们同人生世界发生紧密联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哥特式艺术处于开放的文化关系中,深深根植与社会社会历史与文化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艺术地甚或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见出世界的诗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