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第四个作用(礼的作用包含)
礼的作用包含
(1)沟通的功能。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只要双方都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从而使交际往来容易成功。
(2)协调的功能。在社会交往时,只要人们注重礼仪规范,就能够互相友好合作,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障碍。
(3)维护的功能。礼仪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反映和标志,同时也对社会的风尚产生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讲礼仪的人越多,社会便会越和谐安定。
(4)教育的功能。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礼与什么有关
生肖狗骨子里就是传统的中国人,那些封建礼仪在他这里就是圣旨,十分遵守礼义廉耻,待人接物也十分有礼貌。
尤其是在爱情方面,极其封建守旧,拒绝婚前性行为、认为两个人一旦发生了关系就得结婚,这些都是狗狗内心真实的想法,也因此狗狗十分自爱。
礼的要素有
在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中,始终引领人们精神生活追求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就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纵观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内涵丰富,价值导向明确,意义深远,其中,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智则是智慧,机智勇敢,信则为信用,诚信,正所谓一诺千金。
对“仁义礼智信”,古代思想家们有比较多的注解,而且在认识中逐步深化,内涵日趋丰富。
“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的道德准则。同时,“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礼的功能不包括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就个人而言,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而礼仪是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礼仪之邦的一员。
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礼的内涵和作用
中国历史上,第一冤其实是孔丘,而冤屈孔丘的就是给他披上“圣人”外衣的各朝封建统治者,始于提出“唯儒独尊”的董仲舒,高潮于对儒学大肆篡改的朱熹,主要表现在“礼”上。
孔丘创儒学,唯一目的是理清“长幼尊卑”,达到人际和谐的目标,“礼”就是孔儒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理念工具,属于道德范畴。
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把孔丘立碑标榜为第一“圣人”,把孔儒学说理念篡改为法律形式的“伦理常纲”,儒学成为彻头彻尾的统治工具。
下面重点就说说“礼”。“礼”到底具体指的什么呢?光带“礼”字的词汇就十几个,可以说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要讲清楚这个“礼”可不简单,一部《论语》其实全是讲“礼”的,以理论礼,以仁述礼,以忠孝育礼。
下面,我结合孔子原话,从礼貌,礼物,礼仪,礼制等四个方面来讲“礼”。
一、礼貌。
礼貌,即礼的内涵与外在表现,因此讲“礼”,必先讲“礼貌”。
孔子原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执礼,肯雅言也”,“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由孔子原话可知,礼貌就是和、仁、敬、雅、真。这是从内心到言行的完整表述,以后别以能说几句动听话,就当懂礼貌了。
关于懂礼法讲礼貌的重要性,孔子也是有原话的。孔子原话:“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你有恭敬之心,而不知恭敬之礼法,必然吃里不讨好,灰头灰脸,两头不是人;如果你有慎言慎行的好习惯,如果不懂谨慎的礼法,必然猥琐,做缩头乌龟;如果你有勇敢的好品格,如果不懂勇敢的礼法,必然犯上作乱,沦为害人害己的土匪;如果你有正直的好品德,如果不懂礼法,必然沦为不知变通的木头疙瘩,沦为成功的绊脚石。
就如何做好礼貌的功课,孔子也是有原话的:“四教,文行忠孝”,意思是讲你必须做好文礼、行礼、忠礼、孝礼等四门功课,方可称为“礼貌”之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意思是,你必然言之以礼法才能立信,恭之以礼法才能赢得尊重,孝之以礼法才会拥有温馨的家庭生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做好人生功课,诗礼乐等缺一不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能做到克己奉公你就有得天下的资格和资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意思是言行必须合礼法,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祸殃。
二、礼物。
现代人把收礼物当赚钱的机会,把礼物贵重贱当身份象征,真的很俗气,很丑陋,很无聊,很没素质。礼物的功能,是情感交流的信物,以能表达敬爱敬重为目的,点到为止,美、雅、真等才是礼物的意义所在。
三、礼仪。
现在社会,与人打交道,随随便便,无长幼之分,无尊卑之敬,很粗野。其实,日常生活,虽然不必要求刻板的礼仪,但基本礼仪还是要讲究的。建议政府推崇一套适合当代职业及生活的礼仪规则。
四、礼制。礼制,就是文明行政文明执法的规范,各行各业的文明规范,社会文明规范。礼,更是当权者的责任,首先统治应该礼民,才有民礼君,君民礼尚往来,民民礼尚往来,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孔子原话:“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意思是,如果当权者长期轻视礼仪建设,整个社会必然失去和谐氛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不知使命责任所在就不佩当权;不懂礼法不讲礼仪,再怎么权高位重,也毫无威严可言;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就不会有坚强的团结。
(蒋荣清,2019.10.2)
礼的含义和作用
对礼的含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行礼方式,右手五指并紧,手掌向前,高举头上
少先队队歌的来历
这还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当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后,并未放弃“反攻”大陆,致使台海两岸关系紧张。为了抵制国民党破坏和平、破坏新中国的阴谋。
广大翻身作主的劳苦大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发动了“8·23”炮击金门等战斗。当时,厦门何厝小学就在炮击金门的前线。为了战斗的顺利开展,上级指示需将学生迁移到后方。但是,有13名学生却坚持不走,并组织了“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
希望留下来助保卫祖国一臂之力。就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这13名队员一边坚持学习,一边拥军支前,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了保国保家的责任。
不久,这13名学生的英雄故事就广为传诵,被写成连环画,拍成 电影,帮他们赢得了“英雄小八路”的称号。在所有改编的文艺作品中,1961年上映的电影《英雄小八路》影响最为巨大,令全国观众感动至深,电影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也被广为传唱,风靡全国,经久不衰。
后来,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 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这首主题歌就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礼的性质和作用
“五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等服式;三是王裴之外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
五服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形成于中国的国家早期社会,相传为周公所制,是周礼的一部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众所周知,西周的治国理念是“礼刑并用”、“失礼则入刑”。因此,服制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创立之初便具有了法的性质,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潮兴起,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统治者所接纳,法律也开始了儒家化的进程。而儒家是推崇三代的,其中尤其推崇西周。儒家的经典中大部分作品如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周礼等都是西周的典籍,因此,所谓儒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周思想文化的传承。 自然而然,西周关于礼和刑之间关系的思想也被儒家继承并发展为“礼刑并用“的思想,被统治者吸收后成为治世的首要原则。五服作为重要的礼,被纳入法律的范畴则为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受到推崇,礼律结合的进程加快,表现在服制制度上,便是“《晋律》明确提出‘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准五服以制罪”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被正式确立,服制正式入律并世代相传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即在父母的生前死后,都要严格按照礼节的规定行孝,不能违背礼节。要做到孝,就要遵从“礼”的规定,在这里,儒家将“孝”与“礼”结合了起来。《中庸》里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儒家对丧服的规范和解释处处贯穿着“礼”、“仁”的思想,丧服等级的划分和服叙的顺序安排也正是践行了儒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学说。
《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中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儒家将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对“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高度重视,更使得丧礼服饰倍受关注。在重礼乐、重教化的儒家那里,丧服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内容,成为一种用来塑造理想人格的德化工具。《论语·学而第一》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尤其是吉、凶、军、宾、嘉等重大仪式上都应该注意“礼”的实践。儒家极力倡导“仁”,要仁者“爱人”。但儒家强调的“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博爱,而是一种强调等差、亲疏之别的爱,血缘纽带依然是“仁”最基本的含义。《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仁也。”自“亲亲”始,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人伦精神发散到社会政治,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礼的功用有哪些?
1.教育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社会的要求与时代精神。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指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让国民都来接受礼仪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沟通功能
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每一种礼仪行为都表达一种甚至多种信息。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只有按照礼仪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敬、敬佩、善意和友好,人际交往才可以顺利进行和延续。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等,不仅能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而且可以促成交流的成功和范围的扩大,进而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3.协调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不论体现的是何种关系,维系人际之间沟通与交往的礼仪,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润滑剂”作用。礼仪的原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动机,指导着人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方式。如果交往的双方都能够按照礼仪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仅可以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感情对立与矛盾冲突,还有助于建立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有序。
4.塑造功能 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礼仪在行为美学方面指导着人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的谈吐变碍越来越文明,人们的装饰打扮变得越来越富有个性,举止仪态越来越优雅,并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风貌。
5.维护功能 礼仪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礼仪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家庭的和谐与安宁,邻里的和谐,同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礼仪的规范与要求。社会上讲礼仪的人越多,社会便会更加和谐稳定
礼的作用是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期待、生活实践和生活时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基础。
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和体现,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有了仪式,人们更能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对节日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有了仪式,人们会对传统节日产生虔敬之心。
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仪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既包括生活化的节日仪式,也包括正规的节日庆典礼仪。通过举行节日仪式,可教化人文,规范道德,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友善。
如今,伴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传统节日重要性已有社会共识。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和体现,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我们当以生动多样的节日仪式连接古今,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辉煌。
礼的作用是什么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1、注释
(1)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 和:调和、和谐、协调。
(3)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 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 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2、出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街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3、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礼”的作用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
礼貌和教养对于装饰人类或其他一切优良品质和天资,都是必不可少的。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人的潜意识里可能都渴求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于是产生了礼貌。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遗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亘。”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辈,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的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貌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因民族、性别、长幼差别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