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
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
Na+内流。
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的可以让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就是纳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电位差,而抑制性的神经地质则抑制膜电位的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
神经递质一般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其成分有很多种,有蛋白质,也有无机物如NO ,其功能是促进或抑制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神经活性物质。
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的具体作用
兴奋递质是指具有产生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或者能传递兴奋的神经递质。一般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这两种神经递质功能不同,兴奋性神经递质产生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作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相仿,产生下一个神经元出现抑制功能,抑制兴奋的作用。
一般来说,主要见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见于外周性。大脑的神经递质主要有5-羟色胺,也可以进胃肠道,乙酰胆碱可以见于大脑,也可以见于脊髓,组胺、氨基酸、谷氨酸这些都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产生与什么有关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根据神经递质的化学组成特点,主要有胆碱类(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牛磺酸)和神经肽类等。
在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来自环境或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刺激时,储存在突触前囊泡内的递质可向突触间隙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将递质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递质主要以旁分泌方式传递信号,因此速度快、准确性高。递质信号的终止可依赖于突触间隙或后膜上相应的水解酶分解破坏,或者被突触前膜特异性递质转运体重摄取。
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
神经递质分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和兴奋性神经递质两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很多都与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有关。比如说有,多巴胺,乙酰胆碱,r-氨基丁酸,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有p物质,脑啡肽和强啡肽等。都精准的执行各自的生理功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调节和维持神经功能平衡的作用。当神经生化物质产生和传递出现障碍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意思
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当然是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表现为递质的类型不同,兴奋性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等。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包括有多巴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的原理也是不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促进动作电位的产生,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可以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神经递质除了作用于神经元还可以作用于
传出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传递。传出神经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在局部也起到递质作用)。
传出神经相应受体有:
1、胆碱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胆碱受体分为两大类:M型胆碱受体和N型胆碱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相结合的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受体(又分为α1和α2型受体)和β受体(分为β1、β2、β3三种亚型)。α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瞳孔开大肌、心脏等。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肾小球旁系细胞;β2受体主要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和肝脏。
3、多巴胺受体:能与多巴胺受体结合的受体,简称DA受体。外周主要分布于,肾血管平滑肌和肠平滑肌上。
神经递质的生理作用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在神经细胞中必须有合成这种物质的原料与酶,并按照生理需求来合成,当酶活性被抑制或破坏,这种化学物质就很难合成。
二、合成后的这种物质储存的地方。
三、当神经冲动到来时,递质能由储存的地方放出来,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在递质发挥作用的地点,有能与递质相结合的特异性部位,这种特异性部位即为受体,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一样,因此每一种递质都有与之相结合的受体,并发挥特定的作用。
五、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及时的被分解、破坏、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