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艾草的作用与功效(端午节艾草的特殊用途)
端午节艾草的特殊用途
一、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二、端午节中挂艾草是为了驱瘴避邪,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时艾草的作用
西二旗出口,出来后往东开到八达岭高速。到西三旗桥往 东行驶,行驶3站地看到城铁育新站后左转
端午节用艾草有什么作用
端午这个时候节气已经到了夏至了,太阳已经变得很大。天之气,已经到了极点,阴阳开始转换,天地交泰。 艾草它吸收天地的阳气最大了,艾草在端午节收割就是最好的品质了。如果过端午,天地之气由阳转阴了,艾草就不是纯阳之性了。所以在5月份的端午节,的艾草从天干地支纪年法上面讲是最好的。
艾草在端午节的特殊用途是什么
古人认为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
艾草在端午节的用途是什么
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姓萧名艾,字艾蒿。此公夜以继日奔波于军营内外指挥军士采药熬汤医救病员,偏偏忘记了自我保护,终致病魔缠身,泻痢多日后卧倒于中军帐。武王见状,痛哭失声,姜子牙等众将领也都心急如焚。萧艾见大家慌张,又念及各营将士病情危急,咬紧牙关带病出诊。
他慌乱之间未穿好衣裳鞋袜就下榻出帐,谁知一脚踩着了驱蚊的野草火堆,顿感一阵钻心之痛。萧艾急忙后退,却被自己的鞋子绊了一跤,仰面朝天倒翻在火堆上,忍痛打了个滚才爬起来。他不顾自身的烧伤,匆匆穿上衣物就走。
萧艾走了好几道连营之后,渐渐觉得身子舒适起来,肚子不痛了,肠子不鸣了,也没有内急的感觉了。真奇怪,他只顾医救别人,自己根本没服过药,大病怎么会自动痊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那野草之火治好的?他回到帐内.除下衣物认真检查自己的烧伤。
只见足部烫起了3个大泡(即解溪、内庭、公孙三穴)、小腿前外侧1个泡(即足三里穴)、上腹部3个泡(即中脘穴和左右天枢穴)、骶部1个泡(肠俞穴)、背部1个泡(即脾俞穴)。目睹如此多伤痕,他突发奇想:这也许正是一种绝妙的疗法。于是他暗暗记下泡的位置,然后奔走各营,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病号的相应位置。
病号们见萧艾行为怪异,以为他急出精神病来了,胆小的纷纷逃避。过了一夜,奇迹出现了,凡被萧艾烧伤了皮肤的病号都好了起来。于是全军上下依法而行,你烧我,我烧你,相互帮助。不到3天,全体将士病愈,军心大振。武王大喜道:萧艾拯救全军,功莫大焉。萧艾回答武王道:大王,非萧艾之功,实野草之力也。武王沉思片时,朗声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萧艾遵照武王旨意,随军做艾灸试验,举凡军士患病,先以艾火灼之,久而久之,终于发现,艾灸可医百病,且见效特快,但非要找准穴位不可。萧艾去世后,其子萧蕲得其真传,把一份穴位图和释文当作传家之宝,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一直传到汉相萧何。从此,精通此道者遍及九州,流传至今。
艾草在端午节的用途有哪些
说到和端午节有关的民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和竞渡,这和中华民族的龙崇拜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如果要说到和端午节有关的植物,人们一定会说出一种植物名字:艾草。
端午习俗里,有部分民俗是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衍生出来的。根据阴阳术数,五月为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五行属火。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之气。
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茂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遍地皆药,正是祛病防疫的最佳时候。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邪,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和辟阴邪与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沐兰汤等等习俗。
在我家乡,有一句俗语:“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端午不插艾,死了变老癞(蛤蟆)”。死后变成别的什么,当然是无稽之谈。然而,插艾却是每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每年到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头上都插一把青青的艾草,而且过了端午节也不取下,有的能放到第二年端午节,再换上一把新鲜艾草。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这里所说的“以为人”就是有的地方把艾草制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起到辟邪作用。
正如宋代诗人许文通《端阳采撷》所写的那样: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02
艾草是最常见的名称,它还有很多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等。
艾草的这些别名多有来历,比如萧茅,它和安徽一个古老的县名有关,萧县源于古萧国,古萧国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国。夏代殷商六族迁至萧县,其地有很多名叫萧茅(艾草)的草, 先人们“斩其蓬藁、藜藿而处之”,并在此建古萧国,后来始有萧县。
比如冰台,《博物志》解释:“肖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冰台”。 这意思就是把冰块削成圆形,向太阳举起来,在圆冰下边的光斑上,放上容易着火的艾草,可以燃起火来。《尔雅·释草》:“艾,冰臺。”郭璞注:“今艾蒿。”唐陈廷章《艾人赋》:“想在野之时,岂谓生无根柢;及得门之后,如其自有肝肠,列名号於冰臺,载典常於《玉烛》。”
早在《诗经·采葛》里,就出现了艾草那摇曳的身姿: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不需要白话译文,都可以读得懂。葛、萧、艾三种植物分别有不同用途:葛,根块可食,藤可编织;萧即蒿,用于祭祀;艾用于治病。一连采三种植物,表明女子在终日辛勤劳动,劳动之余,她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情人。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
这样一首思念情人的诗,《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道学先们的阐释,真让人无语而好笑。
因为《诗经》里的这首诗,艾另有一个名称:相思草;少艾成了少女的代称。
屈原在《离骚》里也说到了艾草:
……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
屈原为了表达自己忠君的高洁,用了一个比喻,众人盲目从众地佩戴着“恶草”艾草,反而说幽雅的兰花不值得携带,艾草在屈原看来长在山野杂芜丛生,无异于“恶草”,实在不如兰花。虽是扬兰抑艾,但却透露了一个信息,在遥远的屈原时代的楚国,众人已经佩戴着艾草做为装饰物了。
屈原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一个附会为纪念他的节日里,家家门头上会插着一把他视为“恶草”的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