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便更新知识结构。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心理不健康者,常常都有心理压力或者心理疲劳的症状。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高血压、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忧郁、焦虑、对人具有攻击性等等各种不良心态,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那怎么保持心理健康呢?
1、工作劳逸结合。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承受能力,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学会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种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目标,并适时留有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应留出一定的休息、“喘气”的时间,尽量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对待事业上的挫折不必耿耿于怀,亦不要为自己根本无法拓展实现的“宏伟目标”白白地呕心沥血或累得筋疲力尽。
2、身心平衡利用。工作中若能“平衡”地利用身心各方面的功能,则获益匪浅。“平衡”是多方面的,诸如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左脑(抽象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的平衡;大脑各神经中枢的平衡;站、坐、走的平衡;用眼与用耳的平衡等等。这样能使生理和心理的功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有益身心健康。每一个脑力劳动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使保健与工作结合起来。
3、学会宣泄感情。工作及生活中的烦恼是难以避免的,将忧愁痛苦强行积郁在胸显然不妥。心情不好时,应尽量想办法“宣泄”或转移,如找知心朋友聊聊,一吐为快,或出去走走,看看电影。电视等等。遇有大的委屈或不幸时,亦不妨痛哭一场。心理学家指出:痛哭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哭后心情自然会畅快一些。困难时要看到光明面,失败时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克服困难,走出逆境。
4、平时多交朋友。要走出封闭的工作环境和自我小圈子,多交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心理健康和事业的成功。脑力劳动者应该乐于交际,在交际中相互理解和表达交流思想感情,既能悦纳他人,也能悦纳自己。
5、增加业余爱好。现代白领的业余爱好可以作为转移大脑“兴奋灶”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使你从紧张、乏味、无聊的小圈子中走出来,进入兴趣盎然的境界。业余爱好的内容是广泛的,诸如琴棋书画、养鸟养鱼、花卉盆景、音乐舞蹈、旅游垂钓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况选择,扬长避短,适当投资,最好养成习惯,以缓解紧张感。
6、多多锻炼身体。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经常持续伏案工作的白领来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运动能有效地增强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且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延缓大脑衰老。每天可安排一小时锻炼,或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旨在放松身心,增强体质。
7、经常心理咨询。如果遇有心理危机而难于自行解脱,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可直接向心理医生咨询。通过心理医生的劝导、启发、安慰和教育,能使当事者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发生良性转化,增强信心,进而保持身心健康。
林溪:知名心理学专家,明星私人心理医生,企业EAP顾问,用心理看世界,归纳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的“读心术”、“识人术”体系,累积了众多经验和案例,被誉为“最美读心女神”。
郭年峰在《临床心理学概念》一书中概述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以下内容参考这本书作出回复。
(1)心理活动强度。是对短期的、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越差,反应越强烈,越容易留下后遗症,可以因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碍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所反应,但一般不会致病。这主要和人的认知水平有关,如果对刺激事件做出客观、理智的认识,是可以削弱刺激程度的。此外,人固有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经验等也会影响抵抗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讲的应激性的。心理活动耐受力则是抵抗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能力。有些人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下心理异常、精神不振、产生躯体疾病。但也有些人把应对这种折磨当做是强者的表现,以此检验自身价值,这样的人可以在常人无法忍受的境况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比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被囚禁的黑人领袖曼德拉....
(3)注意力水平。这是检验意识水平的一个客观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常常“开小差”,就要警惕Ta的心理健康水平。
(4)接受暗示的能力。易被暗示的人,容易被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等影响,导致情绪波动,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影响。
(5)心理周期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人的生理一样是有节律性的。例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晚上则很高,有的人却相反。心理节律常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什么原因,都可以考虑Ta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
(6)心理自控能力。当一个人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强时,心理活动也会很自如,情绪表达恰如其分,不会过分拘禁,也不会过分随便。
(7)心理康复能力。是指从创伤事件中恢复的能力。能力强的人恢复的快些,不会留有严重的痕迹,每当再回忆起创伤事件时,也会表现平静。
(8)自信心。是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过高或过低的评估自己都是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可以在生活中持续提升自信心。
(9)社会交往能力。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所以人们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主要靠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否与其他人正常交往,也验证着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可以说心理健康水平是适应环境的一个工具。
以上十点,大家可以在生活自我比对,但不要自行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