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光合作用的论文(有关光合作用的论文摘要)
有关光合作用的论文摘要
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Cond,这四项指标都属于光合生理生态指标.我硕士阶段的论文也做过相关光合的实验,所以大致知道一些,只是所谓能通过叶片区分种类,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排除氧气。光合作用是在阳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排除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综述
①以光量子数为基础的光合效率,即量子效率;萊垍頭條
②以能量为基础的光合效率,即能量利用率,由于波长和能量呈负相关,波长为680nm的红光的能量利用率为26%,波长为480nm的蓝光则仅16%,白光为20%,这是叶绿素所吸收的光量子在理论上的最高能量利用率;萊垍頭條
③大田光能利用率,即单位土地面积上能量占投射到地球表面日光能的百分率。萊垍頭條
光合作用有关的文献
chl是叶绿素细胞器的缩写。叶绿素(Chlorophyl)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叶绿素有多种,例如叶绿素a、b、c和d,以及细菌叶绿素和绿菌属叶绿素等,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高等植物中的叶绿素a和b两种。
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文献
全部植物每年吸收1230亿吨二氧化碳
今年7月6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两篇独立又相关的研究文献.一篇文献的主笔来自德国耶拿市地球生化研究所的比尔,他领导了来自10个国家学者所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他们分析比较了从1996--2008年积累的数据,弄清楚了以前所不知道的植物呼吸过程的定性定量特性曲线.查明,世界全部植物每年吸收1230亿吨二氧化碳,在植物呼吸过程中,这些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大部分又回到大气中.人类每年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70亿吨二氧化碳.他们还指出,地球植物呼吸的34%发生在热带雨林,而比热带雨林面积大一倍的热带稀树干草原仅占植物呼吸量的24%.学者们还查明,以雨水形式沉降的二氧化碳量决定植物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强度.学者们认为,借助于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可以把他们的数据与气候模型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改进气候模型,第二可以更详细地研究二氧化碳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另一篇文献的主笔也来自同一个研究所,他叫米歇尔.他们研究了植物对空气温度的敏感度问题.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认为,这种敏感度是空气温度变化时,植物和大气之间气体交换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这种敏感度剧烈波动.学者们发现,实际并非如此.植物生态系统对空气温度的敏感度在全世界几乎相同.这有助于预测由气候变暖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特性曲线.按该文作者的意见,碳在土壤中的转换过程和水的有效利用率在调节植物和大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文献指出了碳在大气中循环的新观点,及这种循环和气候变化的联系.
有关光合作用的论文摘要范文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入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光合作用的发现 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植物体内的全部营养物质,都是从土壤中获得的,并不认为植物体能够从空气中得到什么。
关于光合作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这个问题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在试着解决了,毕竟这种能量来源近乎免费太有吸引力了。从光合作用的本质说起: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的步骤可分成两步:
1、水的分解2、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所以人工模拟光合作用也可以从这两步来谈,想要人工模拟这个反应,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催化剂和催化介质,如何能模拟出类似叶绿体这样的高效催化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催化介质最好也是薄膜(反应表面积大,利于气体交换)水的分解这步其实并不难做到,只不过从前的技术比较耗能(电解+贵金属催化),属于投入大于产出,干了也白干,但是目前这步已经被MIT的研究人员通过新型催化剂解决了[1],他们把这种薄膜材料叫做“人工叶子”,成本低廉,往水里一扔,晒晒太阳就能将水变成氧气和氢气,说白了就是直接可以用于燃烧产能了。
据他们自己说已经做好商业化准备并可以将这种技术用于交通工具,房屋供暖啊之类的。
这个结果应该是08年左右的事情,具体进展没有追踪。
而且如果仅从这一步来说,利用现在的光伏电池,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植物叶绿体的产能效率。
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植物本身是依靠光反应中提供的电子和氢离子,进入碳的卡尔文循环,然后固碳形成淀粉。如何人工的完成这个步骤?查到一篇2011年的中文文献[3],作者提到已经可以实验室里通过13个酶促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糖,如果利用可以工业化得到的乙醛作为底物,还能把步骤降低为11步,而且不需要不稳定的NADH和ATP,这些酶促反应的每一步都在生物体内存在,但是总的反应却和生物本身的反应不同。
如果结合这个系列反应配合光伏电池产生的能量,就相当于模拟完整的光合作用了。但是这一个步骤现在还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如何能将这么复杂的生化反应在人造薄膜内进行?
这应该是接下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光合作用结论
光合作用是被J.Priestley首次发现的。
1771年,英国牧师、化学家J. Priestley进行密闭钟罩试验。他发现有植物存在的密闭钟罩内蜡烛不会熄灭,老鼠也不会窒息死亡。于是在1776年,他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但是他不能多次重复他的实验,即表明植物并不总是能够使空气“净化”。
荷兰医生J. Ingenhousz在Priestley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Priestley实验不能多次重复的原因是他忽略了光的作用,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一般以J.Priestley为光合作用的发现者,把1771年定为光合作用的发现年。
扩展资料:
最早的光合作用:
1990年,一种红藻化石在加拿大北极地区被发现,这种红藻是地球上已知的第一种有性繁殖物种,也被认为是已发现的现代动植物最古老祖先。对红藻化石的年龄此前没有形成统一看法,多数观点认为它们生活在距今约12亿年前。
为了确定这种红藻化石的年龄,研究人员专门到加拿大巴芬岛收集包含这种红藻化石的黑页岩并用铼锇同位素测年法分析,认为红藻化石有10.47亿年的历史。
在确认红藻化石年龄基础上,研究人员用一种名为“分子钟”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基于基因突变率的生物进化事件。他们的结论是,约12.5亿年前,真核生物开始进化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
参考资料来源:
关于光合作用的论文
细胞结构解读 绝大多数的真核生物细胞都有核、质、膜三个部 分,膜是生命系统的边界,是控制物质交换的门户;质 是新陈代谢的主要中心,质中的细胞器在系统内分工 合作;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也是遗传 性状和新陈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各有其重要性,又有其特殊性,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的、复杂的生命系统。
1.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膜是与外界环境相隔的界线,是保证细胞内化学反应 顺利进行的天然屏障,这与结构有关。(1)主要的分子组成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 骨架,这种结构的存在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 在,脂溶性物质能够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通过细胞 膜;在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有蛋白质分子,这一结构的 存在,也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蛋白质分子 可作为物质运输载体,从而使膜具有主动运输的功能。(2)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 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因而决定了细胞膜的 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 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膜 的流动性存在,既可以使膜中的各种成分需要调整其 组合分布而有利于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又能使细胞经 受一定的变形而不致破裂(如:人体的自细胞能变形穿 过毛细血管壁),具有保护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活细胞 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细胞膜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 基础,而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细胞生命 活动的体现,这样就保证细胞按生命活动的需要吸收 和排出物质,而物质透过细胞膜等各项生理功能的实 施,又需要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来保障,这就 是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的统一。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 固有的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 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 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 换功能方面体现出来。总结如下:(图附在后面) 1.2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质是细胞结构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细胞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活细胞中的生 命活动,绝大多数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就是发生在细胞 质中,是细胞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位,活细胞中的细胞 质处在流动状态。在亚显微结构下,把细胞质作为一 个整体来研究,实际上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 细胞器。本部分内容上连接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 础”(细胞质也是由化学元素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 物而形成的结构),尤其是细胞质中的水分、无机盐、核 苷酸、氨基酸等,进一步体现了生命系统的物质性。该 内容下连接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细胞呼吸和 光合作用的重点知识,本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线粒体与细胞呼吸正相关,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正相关。其余多种细胞器教学中,限于教材,侧重介绍其分布, 结构和功能作简要介绍。最后归类总结出双层膜的、 单层膜的、非膜结构的、生成水的、生成ATP的、含有 DNA的细胞器、“四个场所”。但应凸现出一个重要的 教学理念:物质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和功能 和谐统一的学科思想。1.3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该内容介绍细胞核的组 成及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前者主要由三个部分核模、 核仁、染色质组成,核膜使核内与质中的化学反应分 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核膜同样具有选择透过 性,控制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核内 物质具有保护作用,膜上的核孔有利于核、质问进行频 繁的、大量的大分子的物质交流,是大分子交换的理想 通道[2];核仁的折光系统强,是真核生物细胞最明显 的标志;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具 有抽象性,是难消化的知识点;都含有DNA分子,是生 物的遗传物质,同样也体现了结构和功能和谐统一。1.4 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高倍显 微镜观察黑藻细胞质的流动,观察中为什么只看到叶 绿体,而看不到其他细胞器的原因(叶绿体大,有色 素),为什么只看到叶绿体黑藻细胞边缘流动(成熟的 植物细胞大部分的空间被液泡占有),这都是在实验中 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