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佛经的作用(不同佛经的功效)
不同佛经的功效
关于《易经》的历史地位,自古以来早有定论,八个字: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那么《易经》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想要明白易经的学问体系,我们先要了解5个问题。
1、易经没有真正的作者
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寻和追问易经的作者究竟是谁。有人说是伏羲,有人说是周文王,也有人说是孔子完善的易经。其实这都不对。易经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只有一个,就是代表中华智慧的那么一群人。
伏羲造八卦
这一群人里,最开始是以伏羲氏为首的人们,用最朴实的双眼观察天地,做成了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然后,殷商末期,周文王被困羑里,周文王姬昌在前人研究易经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整理整合工作,最终总结出64卦的卦象和卦名字。
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周文王在没有画出64卦之前,他也会占卜,也是利用易经的思维在占卜。所以,绝对不能说易经64卦就是周文王发明的。只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在文王64卦卦图和卦名的基础上写出了爻辞。就是每一个卦的六爻爻辞。剩下的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等就是以孔子为首的几代儒家学者的工作了。
历经三圣
那么,您说易经的作者是谁?您可以说是伏羲,也可以说是文王,也可以说是三圣作易。但这都不完全,易经本是一门规律学,就是古代先民集团的智慧。所以,易经从本质上说,没有真正的作者。
2、易经的基础是八卦,八卦是怎么来的?——归类。
关于易经八卦的来源,在《易经》系辞传中这样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句话说的很清楚不过了,没有什么神话,就是我们的先民在伏羲的带领下,用懵懂的眼睛认识世界,通过归类法归类,认为天地万物总体可以分成: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大类。
八卦图
剩下的所有东西都往这8类里归类。比如,巽为风,为草木,为飞鸟等等,这样归类,八卦就包罗万象了。那么在八卦的基础上两两卦重叠就成了64卦。64卦中,乾坤两卦代变天地之门,其间62卦专述人事。
3、易经的核心观点有三条
易经的核心观点有三条:简易、变易、不易。
三易
简易:用简单的对比看透万事万物的本质,此为简易。易经的思维是从64到8再到54321的过程。64卦,八卦,五行,四象,三才,两仪,太极。是化繁入简的过程。
变易:天地万物只有运动是绝对的,其他都是相对的。所以易经分阴阳,分动静,分刚柔。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人爻学会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任何的对错都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不易:易经最后告诉我们,人世间只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就是老子说的道。因为我们永远摸不到道,只能无限地近道,所以,道是不变的,其他都是变的。
4、易经的表达方式——14个数字
易经的表达方式可以用1、2、3、4、5、6、7、8、9、10、12、60、64、384来表示。1就是太极,2就是阴阳两仪,3就是三才,4就是四象,5就是五行,6就是六爻,7就是七政,8就是八卦,9就是九宫,10就是十天干,12就是十二地支,60就是六十花甲子,64就是64卦,384就是384爻。
八卦与数字
5、易经的作用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因为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一些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人误导受害浅,今人误导受害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代开始,2500年间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易经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她是古带中华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石,易经不是死的知识,她讲究变化,附和万物自然一切的规律,看你的认识程度,好处自不必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
人类的一切智慧成果都是通过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
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筹划,最后又回归右脑。
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同步性、共时性原理。这也是《易经》的基本原理。
佛经各个经文的作用
佛经不是对抗恐惧的良药,就好像手指月亮,月亮才是要看的,手指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要战胜恐惧,首先要明白恐惧来源于什么。
佛经都有什么作用
常听大悲咒的好处
●大悲咒,来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佛家咒语。大悲咒真言,为所有学佛者必修课,能圆满众生一切愿望。
佛门人经常听大悲咒,犹如见到了佛菩萨,能接受到佛菩萨的加持,内心的善根、慈悲心马上激发出来,会利益一切众生。
●修行人或与佛有缘者,特别喜欢佛经、咒语,希望能修出成就或圆满菩提。
●知佛者人常听、常念大悲咒,是对以前伤害了无辜的生命表示诚心忏悔,为冤亲债主祈祷,祈求它们的原谅,请佛菩萨帮忙减轻罪孽。
●还有的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常听、常念大悲咒能得大利益,善者生天,不入三恶道(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喜欢听大悲咒的,是善根好的,心地善良之人,必然能够接受佛教韵律通俗的歌曲或音乐。
●常听、常念大悲咒,可以治疗自身多种疾病。因为大悲咒是大悲心陀罗尼咒,可治疗世间一切疾病。
●在心境低落时常听大悲咒,会减少烦恼和痛苦,会消灾免难。如您在闭目养神之时听大悲咒,可以缓解疲劳及压力作用,使周身得到完全放松。
●人在孤独或悲伤时,常听、常念大悲咒,会让人感觉心静似水,一切委曲、怨恨、失落感都可以抛弃,重新认识自已、找回失去的人生。
●有人说,常听大悲咒有时眼泪会流出来,那是大悲咒的力量激发了她的慈悲心,所以会流出眼泪来。
●现在信佛与作好事的人越来越多,如女人怀孕期间常听大悲咒,孩子一定会聪明,分娩时一定很顺利,佛菩萨会保佑母子平安。
●如果是常作好事的人或好人之家,常听、常念大悲咒,因为佛教的各种咒语都是有一定的力量,佛菩萨会保佑您及家人的平安。
●善根好,佛缘深,心中有佛的人,必然会喜欢常听、常念大悲咒,佛菩萨会给予加持力量。
佛经功效和作用
读诵佛教经,是明理,知道,学习佛的教诲,规范做人 ,依教奉行,这样会增长你的福慧,功德无量,,有利于,现在,将来 ,无量劫。。还有利于你的子顺后代。
不同佛经的功效一样吗
迷信的说法是庙里求的是来过“光”的,即是被庙里的和尚过方丈经过经文和香火的“洗礼”达到了所谓的辟邪护的作用,如果是买的(指除了寺庙外或其它地方)只能达到一个装饰作用……还有就是心意不同!一个更加在乎和虔诚,一个则是无所谓……不管如何心成则灵!
佛经有什么用
一、首先说说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
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二、略说佛教的宗派
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 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三、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
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不同佛经的作用
1.可以结佛缘,
2可以种下菩提菩提种子,将来后世可以成佛。
3佛歌里面有佛号、经文,可以开发智慧。
4.可以清净心境
每本佛经的作用
认识世界本原,揭示般若智慧,破除各种执著,能断世间烦恼。《金刚经》一一做了解答。简言之:看清诸法实相 破除无明执著
《金刚经》译本目前流通的主要有三个版本:
通行版本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玄奘大师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义净法师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是梵文音译:“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可以简单理解成“智慧”(梵文就是这么神奇,一个字音能表达一段意思)。
“波罗蜜”意指“到彼岸”。佛常以“筏喻”来说明修行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修行就像乘木筏渡河一样,离开此岸的世俗世界,到达彼岸的菩提妙境。
“金刚”在鸠摩罗什译本中,意指能断万物而不为万物所断。
我曾诵读索达吉堪布的《金刚经》解读,醍醐灌顶的感觉,虽只初略懂了一点义理(金刚经博大精深),但有了些许切身体验(真实体会):
般若即空性的大智慧,把般若比作金刚,你可以想象下,你挥舞着金刚杵,能断万物,利刃斩无明,破除世间一切所有虚妄执著,明了一切现象的本质为空性。
《金刚经》通篇宣讲的是般若空性的智慧,义理精深,值得细致研究,能有助于我们减轻身心烦恼。因各人资质不同,领悟可能也不同。有人能破除执著,收获自由;有人能心生欢喜,神清气爽;更有人能明心见性,就此开悟。比如: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了义《金刚经》中“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从而开悟成佛的。
鸠摩罗什大师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译文准确,意境优美,佛陀采用了一种奇妙的表达技巧——三句义:比如,
“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即使我们不太了解《金刚经》中精深的义理经义,但时常在手边翻阅念诵,也同样有功德不可思议,去除烦恼,调理内心,收获快乐。
《金刚经》中名句(四句偈),我们时时背诵领悟,即明了实义: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部分内容引自知乎加尔辛老师精解,感谢!)
不同佛经的功效区别
有名的佛经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等。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扩展资料:
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