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

氮化合物用到水族的作用(氮对生物的作用)

更新:2022-10-20 13:21编辑:bebe归类:中医养生人气:61

氮对生物的作用

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成分,如核酸(DNA、RNA)、蛋白质(包括酶)、磷脂、叶绿素。光敏色素、维生素B、IAA、CTK、生物碱等都含有氮。

同时氮也是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ADP、ATP、CoA、CoQ、FAD、FMN、NAD+、NADP+、铁卟琳等物质的组分。上述物质有些是生物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物质,有些是调节生命活动的生理活牲物质。因此,氮是建造植物体的结构物质,也是植物体进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各种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起重要作用的生命元素。

氮对作物的作用

氮也是促进植物生长肥料之一,在土壤中形成根瘤菌,能促进根系的生长。

生物中氮的作用

氮原子为多边形结构。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它的原子序数是7。氮是空气中最多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在生物体内亦有极大作用,是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

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氮原子的价电子结构为2s22p3,电负性仅次于氟与氧,能与其他元素形成较强的化学键,存在多种价态,高中生很难正确把握氮及其化合物的结构

氮对生物的作用有哪些

生物氮素作为发酵工业的新型氮源,主要作用是取代发酵工业中的传统氮源,具有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功效,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酶制剂工业、有机酸发酵工业、食品添加剂发酵工业。生物氮素是对传统农副产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后再经一系列工序后制得的生物制品,是一种新型工业氮源。

氮对生物的作用是什么

没有。

氮气,化学式为N2,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08%(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之一。在标准大气压下,氮气冷却至-195.8℃时,变成无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防腐剂。

氮对生物体的作用

会挥发。氮的沸点为-196°C,也就是说高于此温度就会挥发,这就是挥发条件,氮在正常大气压下温度如果低于-196°C就会形成液氮;如果加压,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得到液氮。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它的原子序数是7。氮是空气中最多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在生物体内亦有极大作用,是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之一。

氮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氮是以单质分子氮气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氮的最重要的矿物是硝酸盐。

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生物体内的基本元素的确是碳氢氧氮。

2、物质循环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

这两个都是基本概念啊,如果你非要问个为什么?我只能说:除了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碳氢氧氮会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圈)发生循环之外,其他元素也能,比如说硫循环(硫元素并不属于基本元素)。

氮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植物生长五大要素:

光线。 2.温度。 3.湿度。 4.空气。 5.土壤。

1、光线就是光照,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是由光线的光合作用.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而成,

所以植物没有光线就不能生存。

2、温度的高低对于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原生于温带地区的植物,可以忍受低温,但不耐高温。 反之,原生于热带的植物,可以抗热抗高温,但不耐低温。每一种植物都有它最理想的生长适温, 如果我们能够给它最适当的温度,生长一定健壮。

3、水分是生物细胞组成的主要物质,尤其绿色植物的含水量达80%以上。 植物所需的水分,不单指土壤中的水分,也包含了空气中的水分,就是我们所称的湿度。 植物从根部吸收水分,输送到茎.叶各部位蒸散。 如果吸收量少于蒸散量,就会导致茎叶枯萎死亡,因此在旱地或炎热的季节里,必须注意水分的补给。 反之过量或多雨的季节里,土壤含水量过高,空气的含量降低,阻碍了根部的发育,即会致使吸收能力减退而死亡。 植物除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外,散布在大气中的水蒸气(空气湿度)也会影响植物的蒸散作用。 空气湿度高,茎叶的蒸散作用就减缓,也就不易造成枯萎,

4、空气对植物的生存如同对动物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植物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来制造养料。 植物所需要的元素,有13种(4%)来自土壤,另外96%的碳、氢、氧元素来自空气。而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又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氮元素在土壤中一般占有1.5%的比重,而氮气要占空气总容量78.09%,但是氮气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仅有少数根瘤菌的植物用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供植物生长。所以氮气一般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而在土壤中施氮肥更容易被植物吸收。氧气占空气总容量21%,是植物呼吸和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植物吸氧主要在根部,一般的植物根部吸收大气中存在的氧气就已足够,但沉水类植物主要靠土壤和水中的氧气,则需要适当保持土壤含水量和适当松土,防止土壤中二氧化碳聚集过多,导致植物根系窒息或中毒死亡现象。

5、土壤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长环境,为其保温,保湿,同时能够辅助根部对植株的固定作用。土壤是很好的“储藏室”,其中可以储存水分、空气、矿质元素,这些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植物直接从土壤中摄取。另外土壤内含有大量其它生物,如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使之变成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无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能够通过其生理作用(运动等)达到翻土的目的,使土壤空隙加大,增大空气的含量,同时蚯蚓粪便能够为植物提供直接营养。沃土是最佳类型的土壤,因为它含有适量的水、空气和养分,使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就养分来讲,它对植物所起的作用,犹如人类需要粮食一样重要。养分供应不足,常是产量不能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为了增产就必需供给植物充足的养分。在土壤养分不足的情况下,就得通过施肥来满足植物对养分的要求。

生物学价值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植物种质资源受到极大威胁,大量有用基因遭到灭顶之灾,特别是珍贵物种。植物种质保存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广泛重视。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法低温保存种质,抢救有用基因的研究进展很快,像胡萝卜和烟草等植物的细胞悬浮物,在-20℃至-196℃的低温下贮藏数月,尚能恢复生长,再生成植株。如果南方的橡胶资源库能通过这种方法予以保护,那将为生产和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动物克隆可有利于保存和发展具有优良性状的动物品种,抢救濒危动物。例如一旦某种濒危动物只剩下一只动物,甚至即使该动物已经灭绝,但仍留下组织或细胞,就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来挽救或再生。我国有丰富的野生和家养的动物资源,国家花了不少钱保护,但效果不好。如果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技术比较完善,就可通地体细胞移植来再现物种。

氮对微生物的作用

氮元素是组成作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之一。是氨基酸、蛋白质、辅酶、核酸及其他含氮物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作物体内的氮元素主要靠作物吸收土壤中的含氮物质而得到。氮肥能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生长的氮元素,氮肥的使用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氮肥是肥料中的重要一类,它的用量大,品种多。氮肥施入土壤后,在土壤中氮元素存在的形态与相互转换,关系到作物对氮元素的吸收和有效利用。

1 氮元素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

土壤中氮元素的形态可分为分子态氮、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

(1)分子态氮 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分子形态的氮, 但由于分子态氮不活泼,除豆科作物能与根瘤菌共生固定分子态氮外,大多数作物不能直接利用。

(2)有机态氮 它占土壤全氮的99%。 有机态氮主要来源于土壤腐殖质、动植物残体或施入的人畜粪尿、堆肥、绿肥等。按其分解的快慢,分为3类:①易溶于水易分解的,如尿素、氨基酸和酰胺类物质;②易被弱酸、弱碱水解的,如结构简单的蛋白质;③不易分解的,如腐殖质和结构复杂的核蛋白、酶蛋白等。

(3)无机态氮 占土壤全氮的1%,都易溶于水。无机态氮分为①铵态氮,以NH[,3]或NH[+][,4]形式存在,如氨水、碳酸氢铵、磷酸铵等;②硝态氮,以NO[-][,3]的形式存在,如硝酸铵、硝酸磷肥等。

2 土壤中氮元素的转换

土壤中存在的各种形态的氮元素,只有一小部分是作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大部分需要经过一定的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氮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主要有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定。

(1)氨化作用 有机态氮经微生物作用并分解产生NH[,3] 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也是氮元素的矿化过程。参与氨化作用的微生物很广泛,在不同土壤条件下这一作用都能进行。氨化作用是促进氮元素有效化的作用,氨溶于水生成NH[+][,4]易被作物吸收。当土壤持水量在60%左右,土温保持30℃~35℃,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条件时,氨化作用顺利进行。

如尿素是有机态氮肥,是酰胺态氮。尿素要经过土壤微生物(尿酶)的作用,转化生成碳酸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2)硝化作用 氨或铵盐在土壤硝化细菌的作用下, 转化为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分2步进行,首先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 氨氧化为亚硝酸,亚硝酸很少在土壤中积累,随即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氧化为硝酸。

土壤通气好,持水量在60%左右,土温25℃~30℃,土壤呈中性时,硝化作用能顺利进行。

(3)反硝化作用 硝态氮被土壤反硝化细菌还原为亚硝酸, 并进一步还原为N[,2]、NO[,2]、NO等气体而挥发损失,称为反硝化作用, 又称为脱氮作用。当土壤通气不良,土温为30℃~35℃,pH=5~8和土壤含有较多的新鲜有机质时,最易产生反硝化作用。铵态氮在通气的土壤上层转化为硝态氮后,如果被淋溶到缺氧的深层或者土壤通气不畅,也会发生反硝化作用。

(4)生物固定 有效氮被土壤微生物消耗, 变为其躯体的成分而固定下来。这是土壤有效氮的无效化过程。然而,一旦微生物死亡,经过分解放出氮元素又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生物固定是土壤氮元素无效化过程,但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对氮元素的暂时贮存。

在土壤中各种形态氮元素的相互转换作用中,反硝化作用会造成脱氮损失,应尽量进行防止。而硝化、氨化作用是氮元素有效化过程,有利于作物吸收,应促使其发生。

3 作物体内氮元素的转换

作物吸收土壤里的NH[+][,4]和NO[-][,3],并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植物氮同化。高等动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氨基酸的氮。作物吸收的各种形态的氮元素必须经过一定的转换,才能成为有机氮化合物被作物贮存。这些转换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反应;

(1)硝酸还原 植物吸收的NO[-][,3]必须先转换成NH[,3]才能参加有机氮化合物的合成。在细胞中NO[-][,3]还原成NH[,3]的过程分2步进行。①NO[-][,3]还原为NO[-][,2],由硝酸还原酶催化,在细胞质中进行;②NO[-][,2]再被还原为NH[+][,4],由亚硝酸还原酶催化,在叶绿体和根细胞的原质体里进行。硝酸还原酶是一种底物诱导酶;其合成和活力受NO[-][,3]的影响和诱导。大多数情况下其活力受其产物NH[+][,4]及各种氨基酸抑制。亚硝酸还原酶是单一的肽链,其上接有铁硫复合物及铁二氢卟酚四吡咯;它的合成及活力依赖于NO[-][,2]的供应。亚硝酸还原酶位于叶绿体内。

(2)氨同化作用 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的NH[+][,4]或在体内将NO[-][,3]还原形成的NH[+][,4],在3个重要的酶参与下,同化为有机氮化合物。这3个酶是:谷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及谷氨酸脱氢酶。

谷酰胺合成酶催化谷氨酸和NH[,3]反应形成谷酰胺。此反应需要Mg[2+]的存在,消耗的能量来自光合磷酸化形成的腺苷三磷酸(ATP)。

4 作物对不同形态氮元素的吸收及选择

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是根,被作物吸收的氮元素的主要形态是无机态的NH[+][,4]和NO[-][,3]。作物除了吸收离子形态的氮养分外,还可以很少量的吸收一些分子形态的简单有机物,如某些氨基酸。

下一篇:加碘盐杀菌作用(加碘盐杀菌吗) 上一篇:营养调查的作用(营养调查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