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要崩溃了,女儿17岁休学在家,整天玩手机打游戏,是青叛逆期还是忧郁症?怎么办?
你崩溃了,你崩溃的原因是什么?是孩子没有按照你给她设定好的路线执行,你很愤怒?还是说你看不惯孩子的行为,你完全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你对她失望透顶?还是因为你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效了,你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可能我接下来的话会伤害到你,但是这的确是我不得不说的大实话。如果你是上述的任何一种情绪,你都只传递了你的焦虑,你没有传递任何爱的信息。那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她能感受到的也只能是妈妈的失望,妈妈的愤怒,妈妈的不理解,妈妈的无力感。
不理解,不懂得,就无法心生慈悲,没有慈悲就不会有爱,没有爱谈何改变。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
孩子休学、沉迷游戏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常一个孩子休学、不愿去学校,沉迷于游戏,不愿与人交往,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他无力承受,他只好逃避和退缩。
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童年得到了过多的外部评价,他是通过外部评价来认识自己的。
比如,当他考了好成绩或做了一件好事,爸爸妈妈就会表扬他,但这种表扬往往是空泛的,不具体的。或者常常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他。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哪里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他只知道,只要爸爸妈妈表扬了,给他奖品了,他就是好的,他就是值得被爱的。久而久之,他就会为了得到物质奖励或他人表扬而努力,慢慢地讨好和自卑就来了。
不光如此,仅仅依靠外部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是没有力量的,他找不到自己,他没有自信。同时他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我考不好怎么办?
所以,当他一旦没有考好,没有做好,跟他人的关系有了裂痕,受到了批评,他就胆怯了,恐惧了,退缩了,就认为自己不好,消极自我就产生了。
现在清楚了吗,孩子今天的表现,都来源于幼年时父母的养育方式。不良的养育方式培养了孩子不良的自我认知,不良的与外界互动的模式。我们只教会了他如何看人脸色,却没有教会他如何积极应对挫折。
如何应对孩子目前的困境?首先,你必须接纳孩子的现状,并且庆幸,毕竟游戏暂时给了孩子一个出口,让她还有一个做自己的场所和机会。如果你连这个机会都给封死,孩子会发生什么呢?想想都可怕。
所以,做到真正的接纳,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她按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把你对她的期待、学业、前程都先放下,孩子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当你接纳了,当你不焦虑了,当你情绪稳定了平和了,孩子也会慢慢轻松下来,也就能够开启跟你交流的通道,你就有机会跟孩子建立一个正常的沟通渠道了。
其次,即使看到孩子目前的退缩,也要积极发现孩子的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和闪光点,进而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比如:
谢谢你今天好好地吃饭,你喜欢吃妈妈做的饭,妈妈很开心!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具体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并学会表达真诚的感谢。
你今天比昨天提前睡了半小时,太好了,告诉妈妈,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体会到被看见,促进她积极的行为和启发思考。
这个东西有点重,你可以帮妈妈抬一抬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等等。
记住,鼓励跟表扬完全不一样。表扬是空洞的,虚的,高高在上的;鼓励是具体的,真实的,平等尊重的。多鼓励少表扬,可以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内在的能力和价值,正确的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第三,当孩子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慢慢建立了自信,她在跟父母的互动中找到了安全感,那接下来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边界了。
比如问问她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安排的,需要父母提供哪些帮助;目前哪些是她能做的,想做的,哪些是暂时还做不到或不想做的。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能着急,一着急就前功尽弃了。遵循孩子的节奏,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陪着孩子一起过度,用我们的接纳、爱和陪伴,给孩子力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正向的积极的动力,都想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总之,当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困境时,最关键的是父母到底在关注什么。如果你关注的是结果,那你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就很可能跟孩子两败俱伤,你越焦虑,孩子越抗拒。
别急着给孩子贴上忧郁症的标签,没有那么可怕,小心你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她觉得自己病了,自己不正常,自己无可救药。
如果你关注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孩子就能体验到被爱,被看见,被理解,他就越不容易被情绪绑架做出令人后悔和后怕的冲动行为。
所以,怎么应对孩子的方法不重要,方法背后的能力和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此时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感受是什么呢?你希望今后面对孩子的态度是什么呢?你有没有接纳力、感受力、情绪稳定的能力和爱孩子的能力呢?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其实都是一次机会,一次跟孩子修复关系的机会,帮助孩子人格完善的机会,更是让自己觉察和成长的机会。
我是心理彦究员,情感婚姻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孩子健康,祝你们家庭幸福。
谢谢邀请。樱桃番茄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办法专业回答,因为自己还没有小孩哦。不过这边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希望对宝宝你有所帮助。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走向独立的过程,他每天都在学习,都在接受新的东西,他必然会进步,会获得许多新的能力。
新能力必将带来新目标、新欲望,必然打破旧的平衡。所以每一次新能力的出现,都意味着一次混乱和冲突。孩子能否迅速适应新的状态,既要看自身的调节能力,也要看环境的影响力。如果新旧不能顺利过渡,就会有困惑和焦虑,甚至是挫折感,而一旦跨越这道坎,人生就进了一步。
孩子独立的过程,其实是充满着混乱和冲突的,但爸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结果,本该成为孩子同盟的爸妈,却反而成了孩子的对立面,为他已经艰难的冲撞再添障碍,在他伤痕累累的身上再添新伤。
孩子蜕变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危险的时期。他的能量越大,对旧平衡的冲击也越大。爸妈可以说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孩子独立的过程,必然也是挣脱爸妈束缚,打破彼此力量平衡的过程,对抗是必然的儿童心理。
爸妈想在孩子一生中的各个时期都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那不可能。孩子进入青春期,往往会一改乖孩子的形象,他不会永远如儿时那样单纯、天真、可爱,在他进入青春期后,会希望独立地探索世界,认识自己,很多时候他需要独处,需要有内在和外在的宁静。
因为孩子一直是在成人的包围中成长,他所有的观念都是我们这些大人一手帮他建立起来的,当他自我苏醒,开始独立的时候,一定会重新审视这些已有的东西,将它解体,重构,建立起自己新的价值体系。这个过程犹如一场革命,必定是由破坏开始的,至于破坏的方式和程度,以及破坏之后的重建情况,却各不相同。
青春期的孩子难免会有粗暴无礼的、非理性的表现,让人感叹其教养还不如小孩。其实这不是教养的问题,而是他内在冲突的体现。假如青春期的孩子完全规规矩矩,那反而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太不正常了。
当然,就像革命,破坏本身并不是目的,破坏是为了重建,旧秩序打破以后,新秩序必须建立,而新旧之间是有联系的,传统的影响力并不能完全根除。所以,幼时的教养还是很重要的,幼时所接受的价值观经过青春期的洗礼,大部分仍然会保留下来,经过他自己的改造和吸纳,真正成为融入他灵魂的东西。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我们不必惊恐,假如你相信他幼年时受到的教育是好的,根子正就不会长歪,他终究会回到正轨。
过于密切的关系也许对他是一种干扰和压迫,爸妈的教诲往往也是一种噪音。在这个阶段,他会因为自己的飞速强大而蔑视世界(包括爸妈 ),爸妈不再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也不再是他生存的靠山,而是成了障碍和累赘。这个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一直会延续到他自己也成家立业,两代人之间才会重新融合和理解,最后达到和谐。
“不养儿不知爸妈恩”,换句话说,只有等到孩子也有了他的孩子,两代人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有到了有相当的阅历和修养之后,才可由“小我”到“大我”,才能体会到爸妈的苦心,才能真正体恤爸妈,“孝”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并不能强行灌输。
喜欢的宝宝们记得关注点赞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