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什么最开胃又对身体有健康?
夏至消暑推荐食谱
生姜薏米饮:补肾降心火,健脾解暑
炒麦芽20克,生姜20克,薏米30克,山药20克,菊花5克,枸杞15克,绿豆30克,红糖适量,煮水饮用。
山楂汤: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山楂15克,酸梅50克,生姜20克,炒麦芽20克,加水煮软后放入白菊花5克,烧开后捞出菊花,再放入适量红糖,晾凉饮用。
荷叶茯苓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30克,酸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生姜20克,粳米或小米30克,红糖适量。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加入白糖。
对于夏季既开胃下火又健康的食物,我总结为以下两大点:一、夏季可以吃这5种蔬菜开胃下火1.西红柿
西红柿性微寒,可养阴生津、健脾养胃、平肝清热,适用于热病伤阴引起的食欲不振、胃热口渴等症状。西红柿含有的番茄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某些可致癌物氧自由基,防止癌的发生。研究表明,常吃西红柿会降低晒伤风险。糖尿病患者既可以把西红柿当做蔬菜,又可以当做水果食用。
2.黄瓜
黄瓜皮含有较多苦味素,是黄瓜的营养精华所在。黄瓜的营养优势主要是由黄瓜皮“味甘、性平”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能够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尤其能排毒、清肠、养颜。由于黄瓜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所以生吃时别和其他蔬菜一起食用,以免导致其营养成分下降。
3.冬瓜
冬瓜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很高,每100克中含膳食纤维约0.9克。研究表明膳食纤维能降低体内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冬瓜中的粗纤维能刺激肠道蠕动,使肠道里积存的致癌物质尽快排泄出去。
冬瓜性寒,脾胃气虚,腹泻便溏,胃寒疼痛者忌食生冷冬瓜;女孩子月经来潮期间和寒性痛经者忌食生冬瓜。食用时可以用冬瓜煲汤或清炒,味道尽量清淡一些。
4.艾叶
艾叶是南方独有的蔬菜,用艾叶做汤是不错的选择,加入打散的鸡蛋,可理气血、除寒湿。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锅一热,就可以加入盐和胡椒粉煎熟,做法虽简单,但富含营养又具有开胃之效。
5.苦瓜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属寒性,入心、脾、胃三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明目等作用。此外,苦瓜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另外,食用苦瓜对糖尿病患者抑制血糖也是有益处的。
二、夏季可以开胃的食物及水果
1.山楂片
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主治饮食积滞、胸膈痞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此外,吃山楂片还能减肥、降低血脂。夏季没食欲时,不妨吃几片山楂,立刻就有食欲了。
2.藕
藕是东方蔬菜之王,清热疏郁,含钙、磷、铁及丰富的维生素C,富含多酚类物质,可以提高免疫力,还可抗衰老。把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凉变温,虽然失去消淤、清热的性能,却变为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新鲜莲藕榨汁加蜂蜜,有助解除烦闷口渴。煮熟之后健脾开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
3.小米粥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而中医亦讲小米“和胃温中”,以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息等功能,内热者及脾胃衰弱者更得当食用它。有的人胃口欠好,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备反胃、吐逆的功能。
4.酸梅
酸梅所含的有机酸主要是柠檬酸、苹果酸、单宁酸、苦叶酸、琥珀酸、酒石酸等,具有生津解渴、刺激食欲、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是柠檬酸含量在各种水果中含量最多,柠檬酸是人体细胞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酸类,它能促进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恢复疲劳,且有益于钙的吸收。酸梅能中和酸性食物(肉、粮谷类等),促进新陈代谢和消化,改善肠胃功能。
5.葡萄
把葡萄制成葡萄干后,糖和铁的含量会相对高,是妇女、儿童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从中医的角度而言葡萄有舒筋活血、开胃健脾、助消化等功效,其含铁量丰富,所以补血。葡萄含多量果酸能帮助消化,清理肠胃垃圾,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均有抗菌作用,葡萄中还含有维生素P,可降低胃酸毒性,治疗胃炎、肠炎及呕吐等。
6.桂花
桂花性温味辛,具有健胃、化痰、生津、散痰、平肝的作用,能治痰多咳嗽、肠风血痢、牙痛口臭、食欲不振、经闭腹痛。由桂花蒸馏而得的“桂花露”,具有舒肝理气、醒脾开胃的功效,能治口臭、咽干等病,是上等的饮料。将桂花、纯藕粉加白糖冲调,就成了桂花藕粉,味美且开胃。取上等小枣,加糖煮,汤将尽时,加入桂花,即成健脾开胃的桂花蜜枣。
7.猕猴桃
猕猴桃可以通便,富含维生素C,被称为“水果之王”,猕猴桃也有消渴健胃的功效,《本草纲目》“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但猕猴桃属寒性,过食损伤脾胃的阳气,会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
以上是我对 夏季哪些食物开胃下火又健康 总结的几点。春末夏初湿毒会影响人体健康,吃些凉性蔬菜、水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此时应多食苦味蔬菜。中医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