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抑郁症患者每天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更新:2022-06-29 22:31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87

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常人有所不同:

意识状态欠佳

常常在自责中出不来;感觉很空虚,对未来很渺茫,对什么事都不抱希望;神情恍惚,记忆不好,遇事变得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状态时好时坏,让人捉摸不定;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对别人的言行很敏感。

情绪失常

很烦躁,但不知道烦什么;会控制不住地对家人发脾气,事后又懊悔;莫名地伤感,甚至毫无征兆地恸哭,或者因为小事或偏执的想法而哭泣。

行为退缩或极端

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没劲儿”、“没意思”是口头禅;过去爱做的事情、喜欢参加的活动,现在没有心思、没有精力去干了,或者干起来了没有劲头,很容易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抑郁症严重的患者会有自残行为,可观察到在手腕、胳膊等处有割伤。抑郁症重症患者会对死亡感兴趣,有自杀的念头或者行为。

身体机能、状态失常

过往喜欢吃吃喝喝,现在不思茶饭;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或者早醒,要不就是贪睡;有些还会有头疼头晕、痉挛等躯体症状。

回避社交

少言寡语,不乐意跟人交往,喜欢一个人待着,有人来家也主动回避,自我封闭、离群索居。

如果感觉自己有相似症状,或者身边人有相似症状,需要尽早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检测确定以及通过心理咨询来治疗,不能拖、扛。得了抑郁症不用害怕,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心病须心医,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抑郁症是能够治愈的!

抑郁症患者每天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抑郁症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疾病,患者非常自卑,感到无助,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学习,以至于一点行动力也没有。

认为自己不行,看不到希望,将来一团糟,这是抑郁症最痛苦的。焦虑高,内心冲突强烈,就感到痛苦万分,加上严重的躯体症状,如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痛头晕等,睡眠不好,甚至彻夜不眠,几乎工作不了,整天呆着又全身难受,度日如年的感觉。如果再有家人的不理解,周围亲戚朋友、邻居的嘲讽,则更加痛苦,痛不欲生的感觉。

所以抑郁症患者每天是痛苦的,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就更加痛苦。如果感觉自己有抑郁倾向,并且自己调节不了,应该及时求助。家人看到不对的苗头,要积极寻求帮助,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调整,抑郁症的特点,时间越长越严重,这是抑郁症的特点决定的,其他的心理疾病,基本都是时间越长越严重。

现在全国有几千万抑郁症患者,青少年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由于治疗思路,咨询方法普遍低效,康复的并不多,很多患者靠吃药维持,还有的干脆硬扛着。一个孩子出问题,直接导致一个家庭陷入危机,有问题的孩子多了,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影响。推行高效科学的干预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尽快康复,推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培养更多的自信心强,责任心强,敢于面对,不怕失败的孩子,能有效的预防抑郁症,也包括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如何做好截肢患者的心理康复

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残,据收治病人最多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初步估计,地震造成的截肢病人将高达数千人。截肢的疼痛会在半个月后过去,但是,适应没有腿或者没有手的生活,必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很有必要,能使病人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良好的姿态回归社会。
  抚慰心理创伤
  针对心理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机制,使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
  ●焦虑恐惧心理。带有焦虑、恐惧心理的病人,首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社会背景,灵活进行心理疏导。对青少年病人,讲述张海迪、桑兰等身残志不残的故事,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将来同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对中老年病人,用坦诚的态度与之交谈,对他们遭遇的灾难深表同情和理解,道明精神因素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取早日康复,重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对经济困难的病人,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悲观失望,精神崩溃,一蹶不振,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瞬间袭来的巨大灾难,引起超常的心理上刺激,部分病人难以接受失去肢体的沉重打击,怕毁了前途,怕失去恋人或配偶等等。有的病人表现为不吃不动、暗自落泪,有的则大喊大叫、大发脾气,听不进旁人的安慰鼓励,拒绝治疗,等待死亡或想自杀。应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运用大量的事实反复宣教,关心、鼓励;动员同类病人现身说法,道明肢体残疾并不等同于生命就没有价值;动员家属一起劝说,同时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爱;及时指导今后自理生活的方法,给予其心理和体力上支持,用温存、体贴的语言安慰、鼓励病人,战胜痛苦,获得康复,忌批评、训斥和表示不耐烦。
  ●害怕与人交往。截肢术后的日子里生活习惯会有所改变,以前喜欢热闹的人,术后沉默寡言,受不了亲戚朋友们怜悯的眼光,不想出去散步,不想见任何人。通过与患者交谈,帮助他们摆脱害怕社交和自卑、孤独等困境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其倾泻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患者主动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从而提高截肢患者的社会适应力。
  尽早安装假肢
  截肢后,越早安装假肢,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康复越有好处,这是目前所公认的。
  按照传统的观点,伤口愈合后,浮肿消退,肌肉萎缩,即残肢定型后,即可安装假肢。通常残肢自然定型需半年以上,经过康复治离和训练,可将残肢定型时间缩短为三个月。由于传统假肢的受力部位通常都在残端底部,也就是在伤口部位,因此大多数受传统观点影响的医生都建议患者在伤口愈合后一年才可安装假肢。
  按照现在国际上的方法,安装假肢在残肢伤口愈合后尽可能早,甚至术后立即在手术台上为患者制作石膏接受腔,安装临时假肢,这样有利于患者实现早期步行,避免截肢后心理、生理上的并发症。但目前在我国,这种方法的实行缺乏一定的基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 罗学宏

下一篇:冠心病患者怎样做到心情愉快? 上一篇:抑郁症是如何引起来的?如果不积极治疗,患者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