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作文400字
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观时尚,内饰也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成为繁华城市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每当走在高楼林立繁华而嘈杂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那排充溢着欢乐和笑声的窑洞。
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都有星星点点的民居点缀在山腰间。近观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独门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窗格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充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毛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13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夺得了天下。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
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侧门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不像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是在造型别致的木质窗框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窗棂上贴着几朵窗花,使窑洞充满了生活的韵味。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有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着农家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是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已经很满足了。
现如今,外婆一家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我并不因此高兴,因为儿时在窑洞生活的美好记忆实在无法忘怀。每次过春节去外婆家,表哥表姐总要领我去爬山。有些山没有路,一眼望去尽是梯田,我当时还没有一阶梯田的一半高,我无法爬上去时,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举上去。爬上山顶俯视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下山时,坐在黄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顺势而下,毫不费力,要多爽有多爽。回到家里,浑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责怪:“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这么脏,真不像话!”不管大人斥责也好,埋怨也好,我都不在乎,在山野里那种无拘无束的兴奋劲儿久久不能散去。那天晚上,大人们在桌前打牌,我们几个表兄弟则在大土炕上抖开被子玩起“包饺子”的游戏。大的“欺负”小的,用被子把小的盖住,就像包饺子似的,不让小的出来。大孩子常常玩得满头大汗,为小的挣不开包裹而“幸灾乐祸”;被包进被子的小孩子也不哭不闹,一旦挣脱钻出被子便放声大笑,像打仗突围似的,异常开心。那种在窑洞里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情景,是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都市里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虽然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满欢声笑语和朴实无华的土窑洞更让我魂牵梦绕。它比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不用空调,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益于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窑洞是美的。
提及窑洞,能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常常被我们遗忘掉的地方——陕北。窑洞是陕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率几乎达到了100%。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 、石窑 、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而像米脂的姜氏庄园、马氏庄园、常氏庄园等地主庄园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把其他建筑风格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集陕北窑洞几乎所有的优点和其他建筑风格的优点于一体,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一般窑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间为正窑,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窑腿上一般有小窑,用以祭祀天地神只。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来防止雨水冲刷窑面。有的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称之为穿厦。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窗棂格式多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八角楼、十二莲灯等雕刻花卉图案,十分考究,经彩绘油漆,显得美观大方。窑洞的门多为双扇,开在中间,如在一侧则为单扇。有的地方的门是镂空的,称为棂子门,但大多数地方的都是实心门。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得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窑洞上面叫脑畔,用以打晒粮食。窑洞前面叫硷畔,多用来种植蔬菜。
窑洞内主要有两大构件,一是火炕,有的把火炕设在窑洞最后与窑掌相连,叫掌炕,有的把它设在最前紧靠窗台的位置,叫前炕或窗前炕;另一个就是灶台。一般而言,锅灶相连,用上好的石料打做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其下为炉灶,上置锅,其面称为锅台,用于切菜等用。炉灶之火曲折经过炕底后从烟囱而出。
陕北窑洞的装饰是别具一格的。窑洞内部装饰包括窑洞别致的设计,如窑洞内部形状、过洞(即在两孔窑洞中间的小门)及掩饰过洞的门帘等。此外还有装饰画,家具、家电及其外套或遮掩物,炕上被子的叠放方式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当地人特别是家庭主妇的手工作品,而窑洞的内部装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人对这家家庭主妇的评价。窑洞的外部装饰指除了窑洞窗子的手艺、窑洞窗子的材料和花样及其工艺、窑洞门帘的样式和花色、窑顶花栏的样式等这些与窑洞直接相关的东西,还有门前院子的样式和干净程度、石碾子、石磨、庭前花卉树木的品种和繁茂程度、燕子窝、大小门和石墙、晾晒的粮食和辣椒等。窑洞的外部装饰显示了这家主人是否勤劳以及该家庭的富裕程度。
陕北黄土高原天高地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它们不仅品质和营养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地,而且无污染、纯天然,完全符合现代绿色食品的要求。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陕北古老的土窑洞里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产生了独具陕北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如;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摊黄:冬季要喝黄稠米酒;寒食节要吃燕燕:喜好羊肉、揪面片等饮食习惯。民间历来就有不吃狗肉风俗。这些产生于窑洞的陕北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食疗性等特点,有清热解毒、去火降暑、健脾开胃、保健美容等功效。
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窑洞内部装饰包括窑洞别致的设计,如窑洞内部形状、过洞(即在两孔窑洞中间的小门)及掩饰过洞的门帘等。何谓窑洞文化?通过我们上边对窑洞各方面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出窑洞文化的概念应该突破单体的窑洞建筑而包括窑洞建筑各个构件和整体风格、窑洞内部装饰品、窑洞外部包括整个院落在内的所有物品以及在窑洞内外进行的各种活动所容纳的文化内涵。
窑洞的民俗与文化报告性研究(一)窑洞农耕文化与民俗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历史悠久,气候温和,这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这里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道之兴自此始。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我们碰到了一家正在装修窑洞的居民,他们说现代所存窑洞基本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现代人很少挖窑洞,只是将祖上的窑洞用砖或水泥装修一下,让它变得更结实、美观。窑洞源于周祖时期。
过陕北,触目所及的除了黄土就是窑洞了,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那些默立在山体上的普通窑洞,因为与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水乳交融,而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延安大学,曾经的陕北公学内,还能见到中国最集中的石窑洞群,那个写了《平凡的世界》的陕北汉子——路遥,就静静地安息在窑洞后的后山坡上,虽然如今延安大学又兴建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可那一排排的石窑依旧是它独一无二的名片;
这里的长坑即长炕,其用途说得明明白白。窑洞在先秦时代献出现了,炕的产生也不会很晚,到唐宋之前,北方早已普遍用炕了。当然,夏季人们追求凉快,改用室外砌灶做饭,炕面则是很凉爽的。南方气温高湿度大的地区,人们需要的是干爽凉快,因此没有出现用炕的历史,而发明了可移动的床塌,这是地域条件的原因。贫穷之家土石垒砌,不多装修,普普通通而已;富裕人家则注重炕楞(炕沿)、炕面、炕裙、炕围装饰。
窑洞挖好之后,用黄土拌麦麸和成的稀泥把整个窑洞的内壁涂抹得光滑平整洁净,这大概就是陕北俗语稀泥抹光墙的来历吧!陕北窑洞一般是三孔或五孔一组,都是单数。于是,一处典型的陕北民居就建好了。陕北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冬季里,仅凭着一天烧三顿饭的热量就足够了,不管外面如何寒冷,如何冰天动地,窑洞里总是暖意融融,温暖如春。陕北窑洞里,根本不需要什么空调电扇电热风之类的,本身就非常的凉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