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美容美体 >

有人说秦军和明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两支军队,他们强在哪里?

更新:2022-05-21 06:58编辑:bebe归类:美容美体人气:51

你要怎么比较,要是纵向比较,就不说东汉隋唐明清了,连宋军也可以打过秦军,因为武器装备差了一个金属时代,战术思想差了几百年上千年。横向比较,大唐的玄甲军也可以击败同时期周边政权和其他割据势力的军队。所以说这根本就是个不经思考的伪命题。

当然,这不是说秦军和明军不厉害,在某个特定时期,这两支王朝军队确实是在那个时代的王牌。你比如在战国晚期,秦军就是当时最厉害的军队之一,唯一能匹敌怕是只有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了。秦军惯用六米长的长矛组成大小方阵,以铍兵在后做保护,戈兵戟兵组成小方阵在长矛方阵后面随时准备对方突破长矛的敌军展开近距离打击。在阵前还会有占份额很高的弓弩兵进行远程输出,两翼由战车和骑兵做掩护,可以说是各兵种的完美搭配。

而明初的明军,也是会以战车为盾,长枪为利,刀牌掩护,火器弓弩远程打击,骑兵乱阵输出。凭借这支军队,朱元璋得以荡平群雄,灭元建明。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明军秦军当时强就强在组织动员力上,军队的纪律性很强,这是打胜仗的基础。再就是武器装备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点在明军身上提现的更明显(因为秦军的装备其实是落后于东方六国的)。更重要的是有完美的兵种搭配和优秀的指挥官作指导,兵种搭配好了才不会乱,还能更好发挥每个兵种的作用;指挥官的水平又决定了这支军队能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看秦之白起、王翦、蒙恬,明之徐达、李文忠、蓝玉都得当时的名将,自然是能打出别样的风采。

这个最强怎么说呢?

概念太模糊了。

秦军和明军能建立中国第一个帝国和“远迈汉唐”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帝国,当然是其视野和兵锋范围里的最强者。但纵向最强,太难评价了。

但这两支军队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这两支军队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两个最重要阶段当中,中国历史上最强的两支军队。

在美国学者杰弗里·帕克的那部“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战争史”,即《剑桥战争史》中,唯一提到东方的元素就是关于如下这句话:“只有两大文明发明了步兵操练,中国和欧洲,而且都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第二次是在16世纪末。”

第一次的时代背景是战车正告别战场的统治地位,早期骑兵虽然还没有马镫,但已经有了基本的马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步兵正是当时战场的中坚力量。

欧洲人的这个第一次的代表是以希腊方阵为开端,集大成者为古罗马军团

中国这个阶段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以秦军为集大成者。

以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根据一号坑的出土情况来看,秦军步兵主战兵器为将近四米长的铍和三米长的戟。铍是一种春秋到汉代时期所特有的长兵,其形制是类似一把短剑插到柲柄当中。铍又叫做锬,其刃长25厘米左右,是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口直线前收为锋,极具杀伤力。虽然有说法认为秦军有六米长的长矛,但该处成两段状的遗迹是否一根柲柄,抑或是旗杆都有待争议。

配合“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记述来看,秦军步兵的核心打击手段是强弩掩护下,阵列步兵所发动的长铍冲锋。这正与兵马俑一号坑的兵源构成和武器配备想对应。一号俑坑,由前锋、本阵、两翼和后卫构成。前锋为3横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带甲,201人轻装。这204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还夹杂少量持戟士兵。前锋士兵之后的本阵,是由38列纵队组成的战车与步兵本阵,其中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在方阵两翼各是170人的单列警戒部队,其中135人重装,35人轻装。方阵后卫也为3横列、每列68个,共204人,但是全员重装着甲。两翼和后卫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剑戟。总体而言,方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72.7%。这种布局符合中国传统的兵力布局“前轻后重”,以及“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理论,即列阵要紧密,遇敌进攻时则攻不破;前锋要疏松,向敌进攻时便于战斗。

而按照《孙子兵法》的“奇正”理论,即“以正合,以奇胜”,一号坑的步兵方阵属于“正兵”。二号坑那种步、骑、战车混编,拥有机动力、防护力和远程打击力量,并单独拥有建制的合成军阵,则应该属于“奇兵”范畴。根据其构成,该部军阵独立作战能力和相当强的实力,能于敌情不明状况下前出侦查袭扰,遭遇战时争取先机;双方僵持时,进行侧翼打击;敌阵动摇时迅速扩张战果;退却时殿后掩护。举个不太恰当的类比,二号坑军阵有些类似现代美军的装甲骑兵团。

至于那个未完工的四号坑,位于一号坑之左,二号坑之后,三号坑之前,所以不会是后勤辎重部队。这个位置恰好是一支战场机动部队所在的位置。考虑到,秦之先祖曾在汧水与渭水之间,替周天子养马。而其后历代“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到了秦惠王时代,已经有了“骑万匹”的说法。

另外,考虑到四号坑的形制与二号坑车骑步混编小阵颇为相似,并且面积是其四倍。因此,四号坑最为可能的布局就是一支骑兵部队,是配合一号坑方阵作战的另一支奇兵。这也符合《孙膑兵法》中“以一侵敌,以二收”的理论。

总体看来,一号坑的步兵方阵如同铁砧,二号坑和四号坑的两支奇兵为铁锤,任何陷入其中的敌人都将被粉碎。

第二次的时代背景是因为火器的大发展,骑兵逐渐失去了对于战场的统治地位,即著名的“步兵复兴”。

欧洲人的这个第二次是瑞士方阵、西班牙军团、莫里斯方阵等等。

中国这个阶段的代表是14世纪初的明军“永乐枪阵”,以及之后著名的戚继光车营改革。

明初的明军步兵极其强悍,并以善于使用长枪而著名。明军步兵非常重视“长枪军”的使用与训练,“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于是“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同时,明军步兵特别重视火器。“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在公元1380年的蔡家庄之战,明军40名骑兵先对1000名蒙古骑兵发起攻击,而明军重步兵随后高速移动,包抄蒙古军后方,并且两面夹击,大胜蒙古骑兵并杀死了他们的统帅。

到了永乐皇帝时代,这种长枪配合火器的战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这就是著名的

“永乐枪阵”(“束伍法”)。

永乐枪阵进一步发挥了明军步兵攻击性强、火器众多的特长,具体分为三层结构:

一, 神机队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五人,药桶四人,神机枪三十三人。遇敌,牌居前,五刀居左,五刀居右,神机枪前十一人放枪,中十一人转枪,后十一人装药,隔一人放一枪,先放六枪,余五枪备敌进退,前放枪者即空转枪与中,中转炮枪于前,转空枪于后,装药更迭而放,此第而转。擅滥放者,队长诛之,装药转枪怠慢不如法者,队副诛之。如此,则枪不绝声,对无坚阵。

二, 弓箭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弓箭二十二人。遇敌列队,牌居前,弓箭两行,前行射多,手疲;后行代射,五枪五刀居左,五枪五刀居右,如贼突入,则牌迎马,而前枪左右刺击,弓箭迭射,虽贼猛马健,进无不毙矣。

三, 马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其余枪叉、刀斧随其所用火器十人,杂兵二人,弓箭四十二人。如敌退却,马即追袭,冲突往来,出奇制胜,巧在临时不敢预定,此乃束伍法大略也。

再之后,著名戚继光的车营使得获得了与荷兰莫里斯亲王同样的赞誉。

简单说,秦军和明军是世界军事史进展到两个重要时期时,两支集大成的军队,但唯一的问题就是:

秦军的这种军事发展脉络被汉帝国继承

而明军的军事发展却成为昙花一现。

下一篇:瑜伽服怎么选择? 上一篇:投资6个亿建造的全球第一望远镜“中国天眼”,现在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