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问:小学教育心理学中,什么是有意注意

更新:2022-04-05 11:30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93

概念: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举个例子,你在学校教课的时候,突然飞进来一只小鸟,同学们全部都去看小鸟,这是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然后你敲敲黑板同学们目光吸引到黑板上(无意注意),继续上课学习(有意注意)。 基本上需要动脑的,有目的性的都是有意注意。其中还有一种就是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性但是几乎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比如盲打,成人开车,打毛衣这种高度熟练化以后的。

小学教育心理学 怎么塑造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型人才的最重要特征 ,创造力是创造主体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的统一。 其它 潜在的创造力特征,如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创造技能都需要通过人格特征的表现才能体现 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应当表现为进步的人生态度、肯定的自我意识、强烈的内在动机、独特的认 知风格和丰富的情感智慧 1.人生态度。从小灌输一种良好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创造性人格来说,其核心是植根于健康人生观的处世态度,以及科学真理无止境的观念,因而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喜欢尝试新方法,探索新 道路,也即具有创新精神。所以进步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如创造性人格结构中的灵魂,它 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脱离低级趣味,从事并胜任体现人类最高智慧的美好事业。所以,人生态 度这一特质与动机的关系最为密切。进步的人生态度转化为内在动机,就将成为一个人不断 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巨大驱动力。 2.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意义。是创造性人格的控制阀。高创造力者往往 能从内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 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所以,从创造性人格角度看,这种 对自我的肯定评价,便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倾向问题。能力倾向主要指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潜在 能力的发展趋势。当其具有某种能力倾向时,就有可能较轻松地在某个领域做得比别人更好, 进而则更加自信,并发展成具有对某一方面的特殊兴趣和特殊才能。反之,就会束缚自我潜 能的释放。因此,自我意识也影响人生态度。自我意识与认知风格、情感气质结合,与产生 创造动机、或形成阻碍创造心理障碍密切相关。3.动机。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动机这一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说,能弄清动 机问题,也就能弄清人格的本质问题。创造动机则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的动力源,或是创造 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富于创造性者的动机特点是:内在动机水平高而且复杂,喜欢富有挑 战性的工作,好奇心强,对所从事工作有强烈兴趣,对外界激励敏感,并能及时摆脱不利于 创造的负面影响,并以谦逊的态度接受外界施与的认可和报偿。4.认知风格。是最具个性差异的人格特质。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风格。创造性认知风格 的特点表现为:积极主动,独立判断,敢于决定;具有对问题的敏感性,善于发现问题,且 能提出适当的问题;容忍模糊,思维流畅、灵活、独特。创造性认知风格是创造性人格结构 的支柱,失去这一支柱,实际上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活动。5.情感气质。较认知风格更难把握,但仍属于较外显的个性特征或人格特质。高创造力 者一般心胸宽广,能体验到人类的全部感情;精力充沛,坚忍不拔,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耐 心,有惊人的自我约束力。情感气质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如同认知风格, 它也是最能体现创造者的个性特征的方面。

这是我的一篇博客文章,给你参考。教育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据报道,三年一次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12月7日公布,首次参加PISA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全部三项素养评价中,均排首位。这个结果引起国内外教育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欧美多国惊呼“意外”,并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检讨自己国家基础教育的落后,呼吁改革教育。在我国,却引起争论。(《南方日报》12月21日)在我国,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它的特点是培养善于死记硬背的应用型人才,扼杀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欧美的教育,则相对来说更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死记硬背型人才的成长。他们要改革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改革难度不大,可供的选择很多。比如,象我国的奥运会战略一样,重点培养几个勤奋的、记忆力特强的学生,和我们比赛的差距马上可以缩短。而我国的教育改革难度很大,所以十几年来一直是争论不休、进展不大。我个人认为,欠缺心理学知识指导是主要原因。下面我从人脑“知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从哲学的角度看,它应该是:培养个体掌握适应其所在社会生存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如果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第一,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就有了知识内容的差别。例如,在清朝,女孩子想挤身上流社会,不扎小脚是没什么希望的;但贫苦农民的女儿扎小脚后无法干粗活,想活命,不会干女孩子的活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在我国,谁不懂汉语?在英国,有多少人懂汉语?这就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基础教育内容的差别。第二,不论什么时代,不分地区和国家,也不分人种,人类社会个体“适者生存”的基础知识都可以归纳为:1、语言知识。2、劳动技能。3、健康的身体。4、健康的人格。5、社交活动的能力。6、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上,除了身体素质一项(身体是否健康的一切信息时刻都在向我们的“知识结构”反映)外,其他知识确实是分成一个个系统独立存在的。例如,英语知识、数学知识、游泳技能、厨艺技术、地理知识、社交礼仪等等,它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或大或小的系统独立存在,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如果它们不存在(没有建立起来)就无法发挥作用。如没学过法语,怎么能说?没学过炒菜,怎么能做?没学游泳,怎敢下海游泳?如果它们的存在是不适合个体当时的社会规范的,那么,它将损害这个个体的利益。例如,不懂礼貌的“小霸王”长大了,他的人缘不会好;不懂互助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少;心胸狭隘的人经常心情郁闷等等。显然,片面追求科学知识的教育是错误的!尤其是牺牲其它能力去追求书本知识的做法大错特错――这很难培养出上述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却很容易培养出可以熟练运用某些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其实,现行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出“书本知识的全才”,如果要培养熟练运用某些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并不需要这样的教育方法),如钢琴家、工程师、画家、翻译等等。这对于许多家庭,许多个体而言,他们已经相当满足了。我国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与大量应用型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几乎所有尖端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都在别人手上,就连国人引以为荣的航天科技,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仍然只是“已有成功先例,可以放心追赶”的非独创性的发展。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现行的教育确实不适合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国家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应用型人才,它必须培养大量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我们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去接受新技术。具有创造性的人从人脑的“知识结构”上看,就是具备“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具有习惯性“独立思考”系统的人。此外,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宽阔的胸襟,合适的社会环境或机遇等等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不过,它们都没有具备习惯性“独立思考”系统重要,这是不可缺少的系统,是创造型人才必有的基本素质。这个系统是怎样建成的呢?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等?请听我下面的分析:一、系统建立的基础1、永久性神经联系通路的建立:临时性神经联系是大脑神经细胞的基本功能。简单来说,当两个神经细胞同时兴奋,即它们同时获得强大的兴奋能量,这两个神经细胞就接通了,这就是临时性的神经联系,也可称为建立起临时性的神经通道。之所以称为临时性的,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牢固的,很容易“消退”,表现出“消退”、“忘记”、很难“回忆”等常见现象。但是,两个细胞之间的同时兴奋多次发生,它们之间的临时性神经通道就会越来越牢固,成为永久性的神经通道。例如看见一个字,同时听见它的读音,它们之间就建立了联系,但是,你很容易将它们忘记掉,怎么也无法想出来。可是,重复多遍后,你就可以永久地记住它们了。这就是临时性的联系通路与永久性的联系通路的区别。永久性的联系通路随着兴奋次数或得到兴奋能量的多少,会表现出通路有宽有窄的差别,我认为神经联系通路是越重复越宽阔。我在书里将这种神经联系通路之间的微观的差别形象的描述为临时性的小道、羊肠小道、小道、大路、宽阔的大路、自动化的高速公路等。当然,永久性神经联系通路的建立还有其他机制,这里不再叙述了。2、系统建立:多个神经细胞同时兴奋,它们之间同样相互接通了,形成一个多点的网络系统,例如看图识字时,图书、小狗、字、几种不同的颜色同时出现,作用于眼睛,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同时兴奋,多个兴奋点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到的才会是一个统一的事物。多点的网络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路同样有临时性的和永久性的联系通路的区别,这里不再重述。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多点的网络系统可以不断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机制是:已经形成较为牢固的神经通路的小系统,当它与新的神经细胞(或者新的多点的网络系统)发生同时兴奋,或者它的某个部分与新的神经细胞(或者新的多点的网络系统)发生同时兴奋,就会与这个新的神经细胞(或者新的多点的网络系统)产生临时性的联系,同样,这种联系又可以成为永久性的联系。于是,它们可以变得越来越庞大,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二、 “独立思考”系统与其他知识系统的区别1、 “独立思考”系统的前提条件: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条件,否则,还需要思考什么?其次,个体需要思考的时候,往往没有办法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别人的帮助就是已有的答案,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只能独立思考。因此,儿童要建立这个系统,前提条件就是对他“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的习惯性的教育,而且,这个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学科、多系统的。2、“独立思考”系统的内涵:“独立思考”系统不象其他知识系统,它只有“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的习惯。其他知识系统都有自己具体的知识对象,而它是依附于其他知识系统中的系统。也就是说,它可以只依附在1、2个系统中,也可以依附于所有知识系统中。例如,某人下象棋时,每下一步,都会思考多步走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他是个“老实人”,谁说什么他都相信。这就是说,他只有在象棋这个知识系统中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系统应该是全方位、多学科、多系统的。三、“独立思考”系统的重要作用“独立思考”系统具有其他系统没有的重要作用:1、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有时候,在单个知识系统中的独立思考可以不超越本系统的范围,如前述下象棋的例子就没有超出本身知识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已有知识(或答案)无法满足需要,于是,“意识流”就会在“吸引力”或“推动力”的作用下离开这个系统,到达其他系统, 这就是思维。“意识流”携带的强大兴奋能量就将这些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超巨型的新系统。只是由于人类社会习惯的分类方法,我只能将原来的系统仍然称为系统,将新的超巨型系统描述为“系统与系统之间建立了许多宽广的联络通路”。这样,他在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从知识系统外吸取启发性的知识,做出关联和想象,表现出点子多,办法多,成为善于思考,思维敏捷,触类旁通的人。相反,应用型人才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熟练地解决问题,却无法解决超出原有知识范畴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他们知识结构中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多少往来的通道,不容易寻找到启发性的知识,表现出思维迟钝,“无从下手”、“无计可施”。2、新思维的发动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善于独立思考的培养,多次重复,就会形成牢固的思维反应模式;如果在众多不同系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中,都坚持独立思考的培养,那么,这种思维反应模式就象其他知识系统的扩张一样,变得越来越庞大,(只不过它的扩张依附在其他知识之中)越来越习惯性,直至最后形成条件反射。在我的学说中,条件反射是最宽敞的康庄大道,兴奋能量在上面运行,没有什么阻力,可以用最快的惯性速度运行,是自动化的联络通道。于是,这个个体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什么答案和问题,兴奋能量都会迅速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回到“多问一个为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真相?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或者方法?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的系统的核心。这样子,新任务来了,他的新思维开始了,所以说“独立思考”系统具有新思维发动机的功能。3、信息重组:架设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桥梁作用,实质上就是将那些本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知识重组,组成个体独特的、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新的信息体系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和作用。4、均衡的联络通路:个体在独立思考时,“意识流”往往是首先从“问题”出发,向四面八方扩散,然后再集中回原来的出发点。这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发点获得了比原有知识多出许多倍、甚至千百倍的四通八达的联络通道。这些通道由于使用的兴奋能量基本相同(意识流携带的兴奋能量基本相同),思维往返的次数差别不大,所以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路宽大致相同,比较均衡。这点十分重要,它与思维的灵活还是僵化有关,现在暂不讨论,后面再做介绍。发散思维以后,总会集中回到原来“问题”的点,于是,原有知识点(问题出发点)内部的联络通路总比周围四通八达的联络通道宽广很多――说明“多疑、多思、独立思考教育”不会动摇儿童对正确知识的掌握。5、建设“后天思维灵活性舞台”的方法之一: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有遗传的作用,例如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记得快,忘记也快;有的人记得慢,但记住后不容易忘记等,这导致各人建设“思维的舞台――知识结构的庞大网络”的速度、时间、通道宽窄等等有诸多微小的差别。但是,“天才”的人不努力,最终还是庸人一个;勤奋的人、有抱负的人往往“坚毅志竟成”! “后天思维灵活性的舞台”就是人脑中庞大无比的知识结构网络,发散思维训练、集中思维训练、独立思考训练是建设这个大舞台的最好方法。6、埋下兴趣的“温床”,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最佳手段:教师都知道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点不做讨论。这里要讲述的是:独立思考教育是怎样在幼儿、儿童知识结构上留下兴趣的“温床”,激发出内在学习动机的。以学习“小蜜蜂采蜜忙”这句儿歌为例,如果幼师以记忆为目标进行教育,幼儿背诵几次就记住了,成绩是100分。但是,他们懂得多少?就只有小蜜蜂在采集花蜜的知识――甚至连采蜜是什么意思?是在“进餐”还是在劳动都分不清!如果采用启发独立思考的方法,可以将他们的思维引向几十个,甚至几千个方向。(当然,要因材施教,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拔苗助长)他们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疑问,得到许多新知识。如为什么苍蝇不能吸取花蜜?是基因不同,是条件反射等等……有的知识成年人也回答不了,可以勉励他们日后要认真学习,探索真理。这样,就在他们内心留下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出内在需要学习的动机,甚至为科学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四、思维灵活还是僵化的发生机制:当需要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思维不能按照习惯通路运行的时候,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解决问题重要的因素之一。神经联系通路是越重复越宽阔的,狭小的通路容易被抑制,宽阔的通路是很难抑制的,到了条件反射自动化程度的康庄大道,兴奋能量一旦到达,马上大部分或全部都进入了条件反射的通道,做出丝毫不变的反应。如听见“酸梅”就会分泌津液,是无法制止的条件反射;有些人一旦没事干就要抽烟,也是形成了条件反射;有的人过桥都要数桥梁的栏杆、上楼都要数梯级数目,他明知道这毫无必要,智力和身体一切正常,就是很难克服,这也是形成了条件反射的缘故。有利必有害,条件反射以高速反应来应付不变的世界,是“生命世界节省能量法则”的体现,是“用进废退”的结果,它有利于动物保存能量和快速高效的对外界做出反应。它的缺点也和它的优点一样鲜明: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反应模式是不会正确的。总之,神经联系通路越宽阔,夺取兴奋能量的能力就越强。思维就越僵化。如果众多神经联系通路的宽度差别不大,那么,兴奋能量就能够同时进入各条通道,奔向各自的前方,这样就表现出知识面广,“参考系”多。表现出思维灵活,产生新“点子”、新办法的机会多,表现出独立思考能力强。一旦新办法符合客观规律,难题就解决了,新发明新创造就出现了。有必要指出,独立思考也可以成为习惯,最后成为条件反射。于是,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什么事件、什么结论或者答案,都会条件反射地回到问一个为什么?问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改变方案会有什么新结果?从另外的角度出发,能否有新发现等等。这个条件反射不但不会形成思维僵化,反而是唯一能促进思维灵活性的特殊的条件反射,是适应人类社会复杂性的进化的产物。五、应试教育与独立思考教育背道而驰:应试教育是追求记忆能力的教育,是追求“标准答案”、不容置疑的教育。因此,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多练习,多背诵,即对人脑“知识结构”中相应知识区域多次重复“标准答案”,形成宽阔的神经联系通路的过程。这与独立思考教育恰恰背道而驰。于是,我们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的、可以熟练运用现成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无法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六、应用型人才的改造:人是可以改变的,生理学已经证明,无论多么顽固的条件反射,都是可以被抑制或者消退的。应用型人才的改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譬如,增加他工作任务的压力,老是不满意他提出的方案,要他不断改进等等,都可以强迫他去进行思维,从而扩展他的思路。从主动改变自己的角度看,学习世界上众多创造发明的方法是捷径。它们起到指导和启发人去进行思维的作用。重新开始发散思维的训练,也是改变自己思维结构的方法。不过,正如初学游泳时不注意姿势,学会以后再来改变一样,困难很大。最佳的方法还是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到中学、大学,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就可以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可以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精英。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需要取得共识,希望我的理论能够提供参考。2011年1月12日发表于新浪和网易博客…………………

下一篇:小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原理的复习资料 上一篇: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收获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