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谈心理学在教育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日益加深和心理学科研成
果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心理学知识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做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学
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并灵
活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是有思维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
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和丰富
的创造力,师生间的交流才能达到心灵的交融。实践表
明,“师者”的“传道受业解惑”,只有与不同受教育的个体
特点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收到实效,首先要了解受教
育者的心理特点。目前中职学校整体生源的心理素质水
平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其原因,其一,他们中的不少
学生多是因为中考成绩不能被高中录取而走进中职学校
的,他们由于自身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之受到其他不利学习因素的影响,致使中考失败。由
此,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自卑感较强、自信心不
足,发展目标不明确,做事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存在
一定程度的厌学问题。其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和我校办学多年并在社会上享有的很高声誉,学生中也
不乏一批入学成绩超过高中录取分数线,参加了“3+2教
学模式”的学习,只是因为户籍问题或家庭经济条件等原
因未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虽具备较好的学习基
础,但内心也存有一定的失落感。其三,也有一部分学生
中考成绩较差,日常就缺乏学习兴趣,自律性和良好的学
习与生活习惯尚未养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松懈,生活散
漫,上进心不强,往往存有破罐破摔的想法。其四,还有一
小部分高中后的学生,他们多是为尽快就业而来,人生理
想相对单一。
面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好他
们,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
识,使他们从众多的心理误区中,走上自信、自尊、自立、
自律、自强之路。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有针对性
地对其实施心理上的“攻坚战”。本文拟结合教育、教学管
理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知
识对学生进行管理。
一、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
方法和工作策略
因为中考的失败或其他原因,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显
得十分消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
时还有一种对前途的沮丧感。为了改变他们的消极的情
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生心
理特点并采用相应的解决对策。
1.情感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有着不同的性
格特点,而且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以其
需求和欲望也不尽一样。对此,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应尽可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特长优势,给
予每个学生以充分施展个性才能的机会,使其展示闪光
点以增强他人的肯定态度,进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要善
于因势利导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
情和潜力。
2.迁移性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并没有形成固
定的心理定势,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他们
可塑性很强,因此,对他们要因势利导,不能千篇一律,而
应“因材施教”,使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向着正迁
移方向发展。尤其在进入现代化教育阶段的今天,这样的
工作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感染性
古人云:“蓬中生麻,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由于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
影响。因此,不仅要发挥群体上进的心理冲动氛围所具有
的感染带动作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而且要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使他们都能相互间受到感染,相互渗透,相互激励,从而
使人产生奋起直追的“共振效应”。
4.渐进性
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于一
时改正,对此,不能急于求成,要一点一滴地教育他们,一
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用肯定鼓励代替批评惩罚,对其微小
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给予表扬。要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逐步使他们达到从量
变到质变的飞跃。
了解了学生心理特点并运用以上的方法,有助于驱
除学生心灵深处的消极自卑情绪和颓废思想,战胜心灵
深处的利己主义和懦夫懒汉思想,并由此净化他们的心
灵。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正
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实践表明,自信心是上进心的
重要源泉。培养学生具有情绪稳定,作风踏实,自尊自强,
充满自信,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不怕挫折失败
的心理品质,就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沮丧的阴影,树立良好
的自信心,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
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如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
习动机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学习动机的形成是由诸多因
素决定的。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
在学习诱因。而外在学习诱因,大多是来自社会竞争的激
烈,使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来适应社会的
需要。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中,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消极因素
存在,例如,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来校学习。显然,前者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自
我成就感,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后者,就需我
们与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变被
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激发、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
习活动,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
成绩。
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
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
征规律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
程的理论依据。如根据感知的规律,教师可以选择正确的
演示教具,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
思维的规律,教师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创造力;根据注意的规律,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
教学。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对学生的
每一点成绩与进步,都应及时予以鼓励和鞭策,进而使学
生保持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
其次,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一部分学生起点不高,
文化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差,对此我们更要有耐心。千
万不可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们,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
可以通过介绍名人成长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名人在平凡
中奋进的历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再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孔子曰:知之者不
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与兴
趣是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
果。
最后,要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培养学生对自
己能力的信心。正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只有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取得常人所不能取得的
成绩。
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注意把握好
以下几个规律:
1.简约性规律
即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应是概括化、精练化的知识体
系,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简约化的过程。对此,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结合教学大纲把每篇文章的知识
点,以系统的方式(如图表式)一目了然地传授给学生,这
样,既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又能减轻学生繁杂的学习任
务。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疲劳
期)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疲劳和烦躁的心理。
(2)对静态教学进行加工,使学生充分加入到教学活动
中,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活动过程,以便于教
学过程流畅地进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是自己在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2.发展性规律
这一规律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感觉到自
己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为了更好地运用
发展性规律,每堂课之间应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
的学生,构思不同的教学过程,并采用鼓励性、差异性的
原则和教学方法。
3.阶段性规律
这一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规
律是密不可分的。这一规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对
旧知识、技能的复习和新知识的诱导阶段,即新旧知识的
过渡阶段。其次是新知识技能的形成阶段,这一过程是教
学的主体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必经过程。最后阶段是
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真对
待课后练习题,并结合《练习册》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动
脑,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他们的正确答案,而不是简单
的抄填答案。这样,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所思,也收获
了学习的成功感。
总之,当代中职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
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祛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
提高抗挫折能力,不因偶尔的失败而自暴自弃。将心理
学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
心理品质,是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只有
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高素质
的人才,这既是中职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
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