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饮食养生 >

出伏和处暑有什么习俗?

更新:2022-03-14 07:38编辑:bebe归类:饮食养生人气:90

今天是8月23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

我们都知道,在二十四个节气中,立秋在前,处暑在后。但立秋之后,全国各地高温预警不断,除了热还是热,这怎么能算是秋天?

(图源/网络)

而处暑过后,天气反而转凉,比立秋时秋意更浓。为何古人不把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换过来呢?别急,今天给大家解答。

过了立秋,为何还有处暑

民谚云,“过了立秋节,夜寒白儿起热”,指立秋后,白天暑热犹在,晚上渐凉。但这种微妙的变化,难以被现代人察觉。

再加上,古人有“一叶知秋”的说法,即梧桐树的第一片叶子飘落就意味着秋天的到来。立秋是指秋天开始的趋势,并不指暑气的消散。

而处暑的“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因此处暑也代表炎热的暑天已经结束,正式进入秋天。这也就是为什么立秋之后还有处暑。

秋燥来袭,当心4种病找上门

处暑之后,暑气渐消,天气转凉,气候逐渐干燥。当干燥之气过盛,就容易成为燥邪,侵犯人体,诱发疾病:

1、肺部疾病

燥邪一般可以分两种:初秋多为温燥,深秋多为凉燥。但无论那种燥邪,都容易通过口鼻,进入我们的呼吸道,继而损伤肺部。

肺喜润而恶燥,燥邪入侵,肺气宣降受影响,各种肺部疾病自然随之而来。

2、便秘

处暑后余热犹存,与空气中的燥气结合,形成温燥。温燥入体,大肠中的津液被过量消耗,肠道干燥,使大便变得干硬难排,就更容易出现便秘。

3、鼻炎

处暑后气温忽冷忽热,鼻腔黏膜容易受干燥刺激,易使鼻炎复发,这也是常说的“秋风起,鼻炎来”。

4、口唇、皮肤干裂

秋季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加快,空气相对湿度降低。

而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容易感受到皮肤干燥,出现皮肤掉屑、嘴唇干裂等情况。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的干燥程度与肺有关系。秋燥伤肺,表现在皮肤上,干燥自然在所难免。

处暑后润燥,关键在吃

处暑后,秋意渐浓,人体容易被燥邪侵袭,滋生多种疾病,因此,润燥养肺就成为了处暑后的养生重点。

日常应根据自身体质和饮食嗜好,少吃生冷辛辣食物,多吃一些滋补、润燥的食物,以益肾养肝,润肺养胃。

1肉类:鸭肉最佳

中医云,暑伤气。暑热过后,人体处于虚劳的状态,需适当进补,但也不能大补。

牛羊肉属温燥之物,容易加重燥热,不建议食用。相比之下,鸭肉性味甘凉,可以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更适合处暑后食用。

沙参老鸭汤

材料:北沙参,老鸭一只,玉竹,麦冬,姜片,骨汤,精盐,味精。

做法:将准备好的北沙参、鸭肉分别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煮沸20分钟,再用小火炖50分钟,直至鸭肉熟烂,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清热化痰。

2水果:雪梨最佳

处暑过后,秋燥最易伤肺,而说到润燥养肺的水果,梨是首选。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可以治咳润肺。《本草纲目》则认为,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醉”。

但需要注意的是,梨偏寒凉,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子,老人小儿多吃生梨可能伤脾胃,故更建议煮熟了吃。

秋梨膏

材料:雪梨、冰糖,蜂蜜。

做法:将雪梨削皮榨汁,放入冰糖,煮半小时左右,过滤,再慢慢熬成膏状,加入蜂蜜拌匀,食用时加水兑开即可。

功效:润肺止咳。

3蔬菜:秋藕最佳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中医认为,莲藕可以补心生血、养胃滋阴、健脾益气、止泻固精,不仅可以补虚,还可以养阴清热,最适合此时食用。

需注意的是,莲藕富含淀粉、粗纤维,大量进食可导致消化不良,所以莲藕别吃太多,最好一周吃两次,每次100~200克。

排骨莲藕汤

材料:排骨500g,莲藕750g,盐、葱、姜适量。

做法:排骨洗净切块,莲藕去皮切块,与排骨一起放入锅中,放入葱段、姜片、精盐、胡椒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20分钟后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补肾益血。

4、中药:百合最佳

百合肉质清甜爽口,是药食两用的佳品。内服有滋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外用可以清热、解毒、消肿。

百合分鲜百合和干百合两种,一般入菜时,多用鲜百合,而入药多用干百合。

需注意的是,百合偏凉,属“滑利之品”,容易拉肚子、怕冷、有寒咳的人,不宜食用。

银耳百合红枣汤

原料:银耳100克,百合10克,红枣3~4个,冰糖少量。

做法:银耳泡开撕块,去掉根部,百合凉水泡发后待用,红枣撕成小块。将所有材料下锅,小火煲至银耳软糯,红枣香气飘出(大约一个半小时),加冰糖即可。

功效:养阴补虚。

除此之外,平时还可以多吃荸荠(马蹄)、沙葛、粉葛、芝麻、豆类、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

处暑过后,脾胃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已经很“受伤”。建议此时适当吃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另外北方转凉,可吃些温补食物,如辣椒、胡椒等;还可少量喝点酒,白酒、黄酒最好加温饮用。

处暑后养生,还须做好3件事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除了饮食,作息、衣着也应该遵循时节:

1、多喝水

秋季干燥,水分蒸发加快,再加上天气炎热,人体往往容易“冒干火”,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建议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ml以上。水足了,火灭了,人自然就不燥了。

2、多睡1小时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处暑正值夏秋交界,日暖夜凉,温度适宜,正是容易犯困的时节。

此时虽然没有多少秋意,但为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身体不适,建议比夏日多睡1小时左右。

老年人气血两亏,很容易出现白天精神差、晚上睡不好的少眠现象。因此,老年人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3、别急着添衣

处暑开始,昼夜温差变大,天气逐渐变凉。但“春捂秋冻”,为了让身体能适应气温变化、增强抗冻能力,建议别急着添衣。

当然,这也仅限于健康的人群。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和体虚的慢性病患者,早晚气温较低时建议适当添点衣物,以免着凉。

看完后,顺便分享给你关心的人吧~

下一篇:今日处暑,农村老人说要注意“三防三不做”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明日处暑,想健康,多“食二宝”,常“饮三茶”,做好四件事,具体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