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原?
根据国内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们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整体协同原则
所谓整体协同原则,是指在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这句话所揭示的正是教育活动的这种规律。
从中学生心理内部来看,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知、情、意、行紧密联系,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直接影响的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等。
从中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他们作为一群成长中的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每一种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整个外部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错综复杂的联系。
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个体心理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与协调性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协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从学校系统来看,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等育的要求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寓于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寓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寓于学生的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活动和劳动实践中。我们要破除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心理教师“专利”的错误观念,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环境,同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协调、指导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持久和广泛地开展下去。
从具体的教育方法来看,要坚持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端性,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为心理知识的教育和心理技能的训练。教师对于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与问题,要从诸事物的联系中分析发生的原因、社会环境条件以及相互联系的其他因素,并从诸多事物的联系中探讨中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要在课堂上还有其他的生活中处处注意心理教育
需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