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哪些心理问题?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被喻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似乎已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但由于如今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升学率特别关注,加上评价机制带来的压力,不少教师都感觉自己时常有种身心俱疲之感。有关调查更是表明,半数以上的教师都存在心理问题。专家认为,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带毕业班带出焦虑失眠
在沪北某中学担任班主任的陈老师虽然只有30出头,但已连续带了几届毕业班,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都认为她带班有方,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送到她的班级。最近,热情开朗的陈老师却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有点惧怕上讲台。明知道心理紧张,却不敢名正言顺地上医院检查,她感慨,“如果学校有专为老师开设的心理咨询中心,多进行心理咨询讲座就好了”。
陈老师坦言,自己原本性格很开朗,自认为心理很健康。但自从连续带毕业班以来,生怕工作中出了差错,最后影响到升学率,常常焦虑得睡不着觉。双休日她不但要读提高业务能力的学习班,还要参加各种阅卷工作,常常是晚上一回到家就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孩子在求学中出现精神压抑,可以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而老师心理有压力,却只能掩饰。”
压力多源于评价机制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 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专家们分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首要原因是因为“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业内人士介绍,造成教师大面积存在心理疾病的原因并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而是评价机制带来的压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评优晋级和奖金的发放,甚至关系到个人的“饭碗”。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大多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这给教师带来不少心理压力。
解“心结”要多方努力
据了解,在临床心理门诊中,前去咨询的教师的确不少,班级升学压力、威信压力、社会压力等问题都有。逢考后,还会有不少老师因为“精神障碍”而到医院进行治疗。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杜亚松博士认为,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教师要自身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自我心理调节,更重要的是教育体制改革要力求完善,为教师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学校和医院可以互动起来,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进行自我调适。除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自我调解。课余之际听听音乐、出门散步都会缓解紧张情绪。也可适当利用寒暑假期出外旅游,调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