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养生时间安排是怎样的呢
建议早睡早起,一般晚上九点半之前最好入睡,早上六点之前最好起床。早睡可以使身心得到更好的休息,随着太阳升起的时刻起床,可以更好的踩住阳气,使自己一天都精力充沛,这种作息习惯比较符合自然规律。此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酌情而定。
春夏秋冬如何去调养自己的五脏六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其主要观点有四:一是马莳、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是以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三是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是以张志聪明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以上四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的思路.但每一种解释都未能真正道出经旨.首先是马莳、高世栻的说法,“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那么,这里的所谓养阳养阴更抽象化了,还不如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而且,未从文理上讲透此语.其二、王冰认为,“养,制也”。遍查古汉语工具书,“养”,没有“制”的意思。与文理不通.“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春是春,夏是夏。寒凉食品只适宜于夏天,而不宜于春天。同样,“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温热食品,冬天用之,固然适宜,而秋燥之时,未必妥当。春与夏、秋与冬不能相提并论。其三、张介宾“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更是让人难以琢磨。他是感觉春夏阳盛之时养阳不妥,于是说,“是为了秋冬养阴”,而养阳对春夏有什么影响?却避之不答;也没回答春夏为什么养阳?怎么养阳?秋冬为什么养阴?怎么养阴?其四、张志聪“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阳盛于外,应该滋阴敛阳。而对于“阳盛于外”,又“养其内虚之阳”是什么意思?“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阴盛于外”,还要“养其内虚之阴”?阳盛养阳,阴盛养阴,这不是犯虚虚实实之戒吗?医理难通!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所谓互文,即上下文各言一语,其义互备。如《七法》:“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醼”。上文言“越女”,下文说“齐姬”,而上下文皆有“越女”、“齐姬”之意。即为越女齐姬侍奉前后。而绝非“越女侍前”不“奉后”,“齐姬奉后”不“侍前”。如《标幽赋》说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杨继洲说:“言针能调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椐此,以上两句当意为,可平五脏六腑之寒热,能调五脏六腑之虚实。上句只讲“五脏”,下句唯举“六腑”,而“五脏”与“六腑”之意上下皆备。如果理解为针灸“可平五脏之寒热”,不平六腑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不调五脏之虚实,那就太可笑了!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内经讲义》注:“此句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又是一个互文的例证。再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也是一个互文.意思是,一年四季,多吃点萝卜、生姜有利于健康。一九九六年,某省青年中医知识竞赛答案,把“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一保健谚语,作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依据。谓生姜性热可以养阳,萝卜性凉可以养阴。其实是忽略了互文知识导致的误解.难道夏天就不能吃萝卜,冬天就不能吃姜?春秋季节就不能吃点萝卜和生姜?同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