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测试结果
心理测验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为人的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值。心理测验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
人的心理特性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任何一种心理特性总会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测验就是让人们在测验时产生某些行为,即个体对测验题目的反应,并根据这些行为反应来推论其相应的心理特性。
心理测验在理论和方法上目前还不很成熟,测验的结果也不能简单地作为衡量智力和人格的指标。但是,心理测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并从中得到帮助。
在现实生活领域,心理测验可以用于对各种智能缺陷、精神疾病和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心理测验可以帮助评价个人的智力水平和了解个性特征;心理测验可以为特殊人才的选拔提供参考;心理测验结合心理咨询有助于消除情绪困扰和人格障碍,提高生活品质。
心理题: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展开全部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重在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环境不同,经验标准更强调其个别差异。同样的生活事件,当事双方由于自我认知不同,自我体验不同,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例如:大学生根据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事务的能力,而如果有的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便需要引起重视。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这个标准更多的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一般而言,我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常模对照,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人生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付。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据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的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