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

秋天怎样养生

更新:2021-11-25 17:14编辑:bebe归类:中医养生人气:98

秋季,指我国农历7、8、9 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个节气。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您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那么,秋季气候有那些特征?养生保健应从何入手呢? [编辑本段]养生特点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
  ◆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 [编辑本段]养生方法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编辑本段]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调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具体方案如下:
   [养肺为要]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
   [少辛增酸]
  
  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宜多吃粥]
  
  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宜补充健身汤]
  
  秋季饮食以滋阴润燥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每日中、晚餐喝些健身汤,一方面可以渗湿健脾、滋阴防燥,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补营养、强身健体。秋季常食的汤有:百合冬瓜汤、猪皮番茄汤、山楂排骨汤、鲤鱼山楂汤、鲢鱼头汤,鳝鱼汤、赤豆鲫鱼汤、鸭架豆腐汤、枸杞叶豆腐汤、平菇豆腐汤、平菇鸡蛋汤、冬菇紫菜汤等。
   [宜多吃鱼]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
  鲫鱼:又名鲋鱼,味甘性温。功效为利水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清热解毒等,主治浮肿腹水、产妇乳少、胃下垂、脱肛等症。
  带鱼:可补五脏、祛风、杀虫,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肤干燥者尤为适宜。可用作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辅助疗法。常吃带鱼还可滋润肌肤,保持皮肤的润湿与弹性。
  青鱼: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解烦等功效。食用可治疗气虚乏力,胃寒冷痛、脚气、湿痹、疟疾、头痛等症。青鱼所含锌、硒、铁等微量元素,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鲤鱼:味甘性温。有利尿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肿、乳汁不通、胎气不长等症。
  草鱼:又称鲩鱼,有青鲩、白鲩两色,味甘性温,有平肝、祛风、活痹、截疟之功效。古人认为,鲩鱼肉厚而松,治虚劳及风虚头痛,以其头蒸食尤良。
  泥鳅: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编辑本段]起居调摄  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所以人们在起居上应提高警惕,注意养生。
   [睡眠调节]
  
  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秋季服饰]
  
  秋季服饰特别提倡“秋冻”。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阴气外泄等情况,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阴气内守的养生需要。此外,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有利于避免伤风等病症的发生。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变化而异。若是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以稍做活动而不出汗为宜。秋季气候变化大,衣服的增减要及时、适时。
   [节制房事]
  
  中医认为,在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这点对于中年人特别重要。因为当人年过40 岁以后,阴气由旺盛逐渐减弱,到了老年精力更加衰退,是自然的趋势。如果能善自珍摄,不过分透支体力,注意养肾保精,则能延缓衰老,达到长寿,所以中年人节欲十分必要。 [编辑本段]运动锻炼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
   [登山]
  
  登山是一项集运动与休闲为一体的健身养生运动。登高可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山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登高还有助于防病冶病。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山河壮丽,陶冶性情,这样宜人的环境怎能不利于健康!虽然登山的好处很多,但我们还是要提出登山的诸多禁忌与不宜,如什么人不适合登山,登山应注意哪些事宜等。
   [冷水浴]
  
  秋高气爽,气温、水温、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所以此时最适宜开始冷水浴。冷水浴健身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快速适应力,不易患因着凉而
  起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同时冷水浴会促进皮肤与内脏间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及因此而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等;冷水浴还能使内脏血管包括消化道血管内血流量增多,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冷水浴锻炼前应先热身,如出汗时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然后用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由不适应逐步转为适应。当身体能够适应时,便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为5 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皮肤起鸡皮疙瘩是冷水浴的禁此外,也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服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需要经常服用。中药预防在这方面也大有作用,如常山、鸦胆子、青蒿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忌信号。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宽松的衣服,并用双手摩擦身体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
  冷水浴不宜在寒天突然开始;临餐前、饥饿时、刚吃完饭都不宜洗冷水浴。当然,冷水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洗的。高血压患者洗冷水浴,血管会急剧收缩,大量血液涌回内脏,使本来就高的血压更高,严重者会使脑血管破裂、出血、中风、昏迷甚至死亡。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神经痛的人也不要洗冷水浴。因为神经受寒受凉后,疼痛会更加剧烈。患有寒冷性荨麻疹、冬季瘙痒症的人,在疾病发作期间不要洗冷水浴。不发作时如想锻炼皮肤,可采取逐步降温法,即最初洗热水浴,渐改为温水浴,再渐渐降低水温,直到水温已相当低但又能够耐受为止。
   [运动禁忌]
  
  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编辑本段]药物养生  秋季气候干燥,肝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季秋药补的基本原则应是以滋润为主,忌耗散,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除上述几味药外,秋季药补还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黄精糖浆、复方蜂乳、雪蛤参精、复方胎盘片、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玉灵膏等。上述各种中成药,均有消除燥热对人体危害的功效,即使没有口干、舌燥等症,亦可少量服用,以达到养生目的。 [编辑本段]疾病预防  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加之夏天人们的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体质相对较弱,所以要高度重视秋季疾病预防。
   [疟疾的防治]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和红血球中的疟原虫,其传播者主要是蚊子。
  疟疾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抖,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3~4 小时大出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感到无力、疲乏、头晕,不想吃东西。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能昏迷、说胡话、脖硬,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疟疾的预防,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居室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灭蚊剂,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还可口服些维生素B1。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蚊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这种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且易反复发作,平均患病率为2%。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反复咳嗽、胸闷、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急喘。因为痰黏稠,不易咳出,患者往往被迫坐起。严重者可出现嘴唇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心跳快等症状。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等。哮喘是一种容易发作的慢性病,因此哮喘者在缓解期要积极预防:首先要尽量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山药粉)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应尽量避而远之。其次要暑天治疗:从小暑至立秋,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
   [慢性咽炎的防治]
  秋天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对咽喉炎的防治是因为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就会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症状为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虚火上灼所致,防治上宜滋阴清热,清咽喉,可用药物防治,如用麦冬3 克、甘草1.5 克、金银花3 克、乌梅3 克、青果3 克,以开水泡,经常服用。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
   [心血管病的预防]
  
  秋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据有关资料报告,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编辑本段]精神调养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
  另外,秋天固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难免也有“凄风苦雨”。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称作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可使人产生消沉抑郁之感,而阳光可使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同时,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对减少,会使细胞懒散瘫痪,从而使人们情绪低沉,多愁善感。
  为此,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令心旷神怡;或静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下一篇:养生之道之建议 上一篇:秋季人体养生有哪些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