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药要趁热喝?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正哥,获得更多关于中医临床、养生、保健等的专业解读。关于如何服用中药,正哥之前已经专门发文讲过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查阅我的长文章。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煎煮及服用中药的经历,随便问几个人煮好的中药要如何喝,很多人想都不用想都能回答,一天两次,每次一碗。可是这样是否正确呢?
服用中药汤剂,要弄清楚这几点:每次喝多少?多久喝一次?服用的时间点如何选择?该怎样喝?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离您掌握正确的服用中药汤剂就不远了。
首先是每次喝多少的问题。几毫升?几十毫升?几百毫升?考虑到服用便利的问题,一般每次100~300ml,多数不超过300ml,以免引起胃部过于胀满,反而带来其他不适。若胃气虚弱,或小儿喂药困难,一般可采取浓煎的方法,每次服用50~150ml。但是如果是治疗口咽部的疾病,很多时候则采取每次几毫升至十几毫升频频含服甚至含漱,使药力始终停留在口咽,以免药过病所。
其次是多久喝一次的问题。一天两次?一天三次?多久喝一次同治疗目的有关。如果是用来进补,一天两次,甚至一天一次都是足够的,以起到缓缓收功的目的。但是,如果是用来治疗发热感冒等疾病,这样的服用频率恐怕就有问题了。早在汉代的《伤寒论》里就对服药频率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试看中医经典名方“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桂枝汤一剂药煮好后先服用三分之一,如果汗出病退了,余下的就不用喝了,如果没有汗出病退,就半日之内将剩下的三分之二分次喝完,如果服完一剂药病还未退,则继续服用第二剂甚至第三剂,一直到病退”。由此可见,不仅不一定是一剂药一天分两次,甚至一天要服用几剂药,总之以达到药后病除为目标。
再次,服用时间点的选择,跟药性以及病位密切相关。一般治疗下焦疾病或者补益类的中药多在饭前服用,以使“饭压药”使药物直达下焦肝肾;同理,若是治疗上焦疾病或是发散类的中药,一般饭后服用,以使“饭托药”使药物直达上焦。然而对于治疗睡眠障碍等特殊疾病的药,往往在睡前1小时服用,以更好的起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最后,是热服还是冷服的问题,中医特别强调顾护胃气,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建议药物温服,以免寒凉伤胃。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第一种是病情为热病,邪盛体壮者,主张把药物放凉了服用,凉药凉服,以增加清热解毒的功效。第二种情况是真寒假热证的,把热药煎好之后放冷服用,热药凉服,以起到暗度陈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