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中医方剂学里面君臣佐使这一基本原则,最早是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认为,方剂毒太大,非不得已,最好不要用。
所以,《黄帝内经》里讲了三百六十五种证,却只给出了十三个方子。认为,临床上,第一治神,第二养生,第三针灸,第四汤药,需要上汤药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病的太严重,非毒药不能攻邪,才不得已用汤药。
岐黄派和神农伊尹派交汇于张仲景,形成了后世以用兵为主的中医的基本面貌,这一点,虽然时逢东汉末年的大乱世,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方剂派的思想,已经与正统的中医思维相背离了,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中医思维。
张仲景享年大约63岁到65岁,可能是受当时东汉末年大环境的影响,但要说他是修炼有成的真人,我个人是非常怀疑的。
孙思邈:道家著名的养生家,生于541年,逝于682年,享年141岁,如果史书记载确实,说明孙思邈得以尽享天年,算是有道之士。
孙思邈的著作极多,其中《千金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这篇的绪论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食疗学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类食品按中医理论的药性学说分类,与人体腑脏的疾病相对应,从而提出治疗方案。
“食治篇”就是道家营养疗法的专篇,其中的食物和药物的归经准确,相信孙思邈很有可能具备修炼、内视的能力。
现在的中医,被文化断层开了第一枪,被文化弱势又开了第二枪,被资本逐利再开了第三枪,基本就奄奄一息了。
何况,就中医本身来说,其实并不能怪现在大多数扯着中医虎皮的“中医”。
医学院教的都是西医化的中医,基本原理都不懂,而另一些信奉传统中医理论的中医们,却又很难找到真正的易理,要么被带歪了路,要么一辈子都在琢磨方子,琢磨药;很多中医学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变成选修课了,又怎么能谈什么要去理解真正的中医的理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