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四季养生 >

春捂秋冻是怎么来的?

更新:2025-04-18 18:27编辑:bebe归类:四季养生人气:0

一、春捂秋冻是怎么来的?

是按五行对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对五脏而言。出自《黄帝内经》

二、别让冷空气偷袭你的身体,正确“春捂”牢记这3点

正确“春捂”可牢记以下3点:

掌握“捂”的程度和时间:“捂”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若“捂闭虚”时不咽干舌燥、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别急着减衣;若出汗则早姿中点换装,以防受风着凉。还可遵循“815”原则,昼夜温差大于8℃需“捂”;气温连续15℃以上且维持一两周,就无需“捂”,可适当减衣。穿衣采用“洋葱穿衣法”,内层选排汗好的衣服,中层穿毛衣等保暖性强的,最外层用防水、防风材质的,方便穿脱。

明确重点“捂”的部位: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易中风邪,可根据温度戴好围巾、帽子;膝足部保暖很重要,“春捂”穿衣遵循“下厚上薄”,别急着脱秋裤;腹部主要“捂”肚脐,温暖此处能鼓舞脾胃阳气,胃寒、爱腹泻的人更要注意。

注重饮食和泡脚:饮食上,春季适宜吃辛温升散的食物,如豆豉、韭菜、葱、香菜迹态山等,少食生冷之物,早春可饮红茶、黑茶等温和茶类,避免损伤脾胃阳气。此外,睡前用温水泡脚15 - 20分钟,能扩张脚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体,提高睡眠质量。

三、春捂怎么做 谨记春捂的四原则

“春捂秋冻”这一说法,意在提醒人们在立春后气温虽逐渐回暖,但仍需注意保暖。此时,气温波动较大,尤其是早晚温差显著,体质较弱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如果过早减衣,容易因风寒侵袭而感冒。

在春天,虽然气温总体上升,但天气多变,忽冷忽热,因此人们仍需适当“捂”以保暖。在春捂时,应特别关注背心、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等关键部位。背心与心肺相通,易受风寒侵袭,导致肺寒和感冒咳嗽。老年人和儿童外出时,可穿背心马甲或毛背心以防寒。膝盖作为关节的重要部分,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增强腿部活力。此外,腰腹和膝盖的保暖也很重要,必要时可佩戴护膝以加强保暖。

中医有“寒从脚起”之说,早春时地面温度较低,双脚容易受凉而引发感冒。通过经常搓脚、按摩脚掌心或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脚,可以有效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对于女性而言,下半身保暖尤为重要,避免“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女性需了解痛经的持续性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中呵护身体,为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春捂需遵循四原则:首先是“捂”对时间,立春后至少应捂10至15天,以适应气温变化,预防疾病。其次是“捂”对温度,根据气温和个人体质灵活调整衣物厚度。当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应特别小心防寒。再次是“捂”对地方,春季穿衣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重点保暖背、腹、足底。最后是“捂”对年龄,老人和小孩需特别注意春捂的时机和持续时间。

春捂虽好,但也要适度。对于孩子而言,“要想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即在适当寒冷中锻炼孩子的身体耐受力。过度保暖会让孩子失去锻炼机会,影响其适应天气变化的能力,也容易导致疾病。

下一篇:春捂的意思是什么 上一篇:人体最重要的8个器官都害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