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了要预防什么?
春天了要预防什么?
流感,花粉过敏,蚊虫叮咬
春捂的意思是什么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冬去春来,寒气渐退,阳气升发,但人们的身体调节功能往往跟不上天气变化的速度,如果此时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因此,“春捂”的原则是既要保暖,又不能过量,要掌握好这个尺度。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了春季养生的方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古至今,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
“春捂”有多个好处。首先,它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人的体温保持在37度左右,依靠血管收缩、出汗和增减衣物来调节。如果过早脱掉衣物,会破坏人体的温度调节机制,影响身体健康。其次,“春捂”有助于抵御风寒。春天气候多变,冷空气来袭时,人体容易受到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最后,“春捂”有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春天寒流和冷空气频繁,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变化。
春捂的重点在于照顾好“首足”两头。早晚气温较低,细菌病毒活跃,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可能导致关节余含轿炎和多种妇科疾病。
春季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以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春捂的时机、气温、温差和持续时间都有讲究。专家提出了一些便老雹于实践的数据,称为“春捂指数”。首先,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是最佳时机。其次,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再次,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最后,捂着的衣衫需要持续1-2周。
注意事项包括衣服要递减,因人而异,根据体质增减衣物。“春捂”应“下厚上薄”竖肆,以养阳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表现为高热、抽搐、腹泻等症状。春捂要看当地气象指数,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春捂重在下半身。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尤其是妇科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因此,为了健康,春天还是捂住下身为好。春捂也要锻炼,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进入春季,气温开始慢慢回升,许多人健身的热情也高涨起来。适度的户外活动可以为一年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刚开春时,应以恢复人体机能为目的,选择节奏较慢且运动量不大的活动。
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
总之,“春捂”是春季养生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穿衣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