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

人容易疲劳而且心神不定是什么原因

更新:2025-04-03 02:27编辑:bebe归类:中医养生人气:0

一、人容易疲劳而且心神不定是什么原因

心脾气血两虚加脾不统血。

人提不起精神,容易疲劳,记忆力很差。晚上睡觉睡不熟、多梦且容易惊醒,白天哈欠连天,十分倦怠,这些都是心脾气血两虚的症状。

心主神明,赖血以养之;脾主统血,由气以摄之。

若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乏源,则心神失养,神明不安而心悸,健忘失眠;

摄血无力,血溢脉外,所以你月经血量多;

气血不足,四肢百骸失其所养,故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所以你走几步楼梯就喘气,而且要酸腿软。

然后从你的手脚经常冰冷发紫推断你可能还有点肾阳虚。

治疗建议你用砖么治疗你这种情况的《归脾汤》再加上补肾阳的肉桂,杜仲,菟丝子。

全方: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各6g),木香(3g),甘草(3g),人参(6g),肉桂(6g)菟丝子(6g),杜仲(6g),生姜,大枣(各3g)

水煎服,2.5碗煮成一碗

二、心脾两虚怎么调理啊?

心脾两虚的定义为:心脾气血不足,心动失常,心神不宁,并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

它的主要症状表现在: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

治疗的话可以采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中成药,可参考传统中药良方归脾丸 。

三、什么是心血虚证?

【概念】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本证以心悸、失眠及血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多因脾虚生血之源亏乏,或失血过多,或久病失养,或劳心耗血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淡白,舌淡白、脉细弱。

四、心肾不交证和心脾两虚证有何异同?

心脾两虚和心肾不交两者均可引起失眠,且兼有健忘眩晕多梦等症,但前者多梦,睡后易醒,兼见面色萎黄,心悸纳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虚及心血不足,脾虚失运的症状;后者心烦不寐,不易入睡,甚则彻夜不寐,兼见心烦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等心火亢,肾水亏的症状

心脾两虚证 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以心悸,神疲,食少,腹胀,便溏,舌淡嫩,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脾两虚证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及脾气虚弱两个方面。如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失调,神倦乏力及月经过多,经水淋漓不尽,便血、皮下出血及各种出血现象,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头目失养,肌肤失荣;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故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失调,神倦乏力;脾虚不能统血,可见各种出血现象,常见者如月经过多、便血、皮下出血;气血不足,也可表现为经少、闭经

心脾两虚证的治疗以补益心脾为大法,可选用归脾汤。但若以气虚为主,则病变多偏于脾虚,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术散等;若以血虚为主,病变多偏于心虚,治宜补养心血,方选养心汤、补心丹等。

 心肾不交证 心肾阴液亏虚,阳气偏亢,既济失调,以心悸,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引起,临床以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失眠、心悸、怔忡、不寐、遗精、健忘,以及西医的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正常情况下,心、肾相交,心火下降于肾,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腾于心,以制心火,使心火不亢,两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即《千金要方》所称之“水火相济”。久病耗伤精血,或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房事不节,耗伤肾精,均可使心肾之阴亏虚;或情志过极,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及肾阴,或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都可使心肾阴阳水火失去既济协调的关系。从而形成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为心神不安,或心火亢盛,表现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舌质红。一为肾精虚亏,头目失养,骨髓不充,表现为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阴虚阳亢,虚火妄动,而见潮热盗汗,梦遗,小便短赤,脉细数。

心肾不交证的治疗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法,可选用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或交泰丸等。

五、心脾两虚,心神不宁什么病?

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临床以心悸失眠,纳差腹胀,便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心脾两虚证,广义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统血,因此,心与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两个方面。脾气足则血有化源,心所主之血自能充盈,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心主血脉与脾主统血相互协调,以维持血液在经脉之中正常运行。若因某种原因影响心脾上述任何一种生理功能,心脾两脏可相互影响而形成心脾两虚证。若因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损伤脾胃之气,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血的化源匮乏,致心血不足;若因劳倦内伤,思虑过度,则劳伤心脾,耗血伤神,既使心血亏耗,心神失养,又易影响脾胃生化气血,而且使脾失统血之职,加重心脾两虚证。若因慢性失血,不仅使心血亏虚,神不守舍,而且日久气血皆亏,致脾气亦虚,运化无力,也可形成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及脾气虚弱两个方面。如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失调,神倦乏力及月经过多,月经淋漓不尽,便血、皮下出血及各种出血现象,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头目失养,肌肤失荣。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故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失调,神倦乏力,脾虚不能统血,可见各种出血现象,常见者如月经过多、便血、皮下出血,气血不足,也可表现为经少,闭经。

心脾两虚证的治疗以补益心脾为大法,可选用归脾汤。但若以气虚为主,则病变多偏于脾虚,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术散等;若以血虚为主,病变部位多偏于心虚,治宜补养心血,方选养心汤、补心丹等。

下一篇:气血凝滞是怎么回事?如何检查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上一篇:女性阴虚的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