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应注意什么?
一、春季应注意什么?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天冷,到了春天,人就和植物一样开始复苏,可春天正是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加上春天时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人也就很容易患病。所以,在穿衣上中医讲究养生防病应当“春捂”。
中医专家介绍,“春捂”也就是着重于保暖,而“春捂”的时期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捂”的程度也应当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决定增减衣物,一般来说,“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抗御外邪侵袭。对婴幼儿、老人和孕产妇更为重要,“老病号”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捂得过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过多,捂得过厚、过紧,不仅不利于肌体御寒,而且还会限制活动。
睡:睡个午觉防春困
经过漫漫寒冬,人体阳气消耗不少。初春时阳气升发不足,人就感到非常困乏。如果出现“春困”现象,就要注意自我调节。
首先,人们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肝火上扰容易影响脾胃功能,从而为消化道疾病敞开大门。同时不要因为“春困”而睡懒觉,应适应春季,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消除疲劳。
其次,克服春困可从饮食调理入手补气、补阳。中医讲究“春夏补阳,秋冬补阴”,而补阳药补不如食补。专家认为,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莲蓉红枣煮粥可补脾气不足,多食龙眼肉也可补脾气,多食枸杞、乌鸡等可补肾气不足,这些饮食疗法都可缓解春困现象。
行:开春运动有“良方”
中医养生之行篇
中医认为,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江河、湖边的空气里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着一种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运动地点选择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状态,越练越精神。所以春季运动首先要在室外。
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选择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运动,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另外,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着凉。若已经感冒,还是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参加锻炼才好。
二、春天需要保暖吗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季气温反复变化,特别是中老年人代谢功能和调温功能比较差,一旦遭遇“倒春寒”受凉,极易感染疾病。尤其是北方春季多风,是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多发时期,所以应严防感冒,防止肺部感染。
因此,为了对抗倒春寒,不要过早的脱掉冬装。当气温回升较大的时候,也不要过多减衣,应该随身携带外套,尤其是早晚要注意保暖。
三、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说“知冷知热”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
就此问题而言,我个人认为因人而异!假如你是一个年轻小伙且身体又很好的话,建议采取“春捂秋冻”甚至可以采取“春不捂来,秋不裹,冬天依然很单薄”(知热不知冷)。如果你是一位身体比较普通的小伙,建议采取“春不捂来,秋不捂,冬天来了厚被褥”(知冷知热)。假如你是身体不太好的小伙,建议“春也捂来,秋也捂,冬天太冷捂被褥”(知冷不知热)。
四、春天怎么预防倒春寒?
近期,我省合肥市及周边不少地区遭遇“倒春寒”,前后两天气温相差多达10摄氏度。为此,专家提醒,初春的气候多变,要多食些大蒜、洋葱、芹菜等加以预防,衣着上要循序渐进,谨防被“倒春寒”袭倒,诱发关节炎。
据了解,在一年四季中,春季是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 对于慢性风湿病患者,在“倒春寒”季节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关节炎复发。
对于“倒春寒”使人体产生的不适,安徽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刘健为大家支招。首先,要适当保暖,当气温骤降时注意添衣保暖,特别要注意手、口、鼻部位的保暖,适当“春捂”,不要因为气温暂时升高就马上脱掉冬装;其次,要均衡饮食,“倒春寒”期间多食些大蒜、洋葱、芹菜等食物,要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鸡、鸭、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也可服用一些健脾化湿的药物如藿香正气胶囊、归脾丸等; 最后,要坚持服药治疗,对于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这一阶段不宜减量或停药。如服药效果不佳,出现了关节疼痛复发或加重,应及时到医院风湿病专科就诊,控制病情发展。另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注意休息,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