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穿衣法】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
【春捂秋冻穿衣法】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
【春捂秋冻穿衣法】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
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体现了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随着天气转凉,寒露到来,温差变化较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期。不少人利用“秋冻”来增强体质,但什么是“秋冻”呢?春捂秋冻又意味着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捂”就是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脱掉棉衣会使身体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爽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过早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很容易伤风感冒。
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整。人们的体温要保持在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过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与衣着调适不当有很大关系。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为什么要春捂秋冻呢?因为春天特点为乍暖还寒,过早脱去厚衣服容易着凉;秋天早晚清凉,中午炎热,穿太多衣服容易热伤风。春捂秋冻是民间成千上百年生活经验的积累,保障了后人紧记因时适当穿衣脱衣,免除伤风感冒之苦。
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后,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抗病能力降低。如果春天忙于减衣,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春捂秋冻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掌握,才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
春捂秋冻的好处在于提升机体免疫力,更好地适应冬季环境。用现代观点分析,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冬天抵御寒冷,汗毛孔闭锁程度降低;春天汗毛孔苏醒,长驱直入肌体内部,容易感冒或并发其他疾病。秋天天气降温渐进,逐渐添衣,避免伤风感冒。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要注意“冻”得适度。春捂秋冻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利用节假日去郊外旅游踏青,保持良好心态,适时增减衣物,饮食上要清淡,避免外感风寒。
春捂要怎么捂?重点部位包括背心、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背心与心肺相通,背心受凉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老年人和儿童在出门时可以穿件背心马甲,或者套件毛背心。膝主筋,多“捂”膝盖可以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增强腿部运动能力。
秋冻该怎么冻?“秋冻”是指秋季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秋冻可以锻炼身体的耐寒性。秋冻并不是一味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南北地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可以适当延长“秋冻”时间;北方如新疆、东北地区,已进入秋天就很快变得寒冷,早晚温差加大,不宜随便“冻”。初秋时,不要因为稍微有些微风就急着加衣服;仲秋开始,可以不要着急添厚衣服;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早晚温差大,就要结束秋冻。
谚语春捂秋冻中秋冻的意思是啥 春捂秋冻的具体含义
导语:近来,我国北方很多地方开始入秋,早晚寒凉感上升,大家要注意及时添减衣物。不过,谚语中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不少人其实对这个词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是从字面认为秋天就冻着。但实际上,谚语春捂秋冻中秋冻的意思是啥呢?到底春捂秋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起来了解。
谚语春捂秋冻中秋冻的意思是啥
春捂秋冻
秋季防寒循序渐进。“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第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第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第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因人而异:
中国早有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段里人们的衣装打扮容易出现“混乱搭配”的现象,而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换季时。
“乱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着身体感觉走,还有则主张“春捂秋冻”,后者强调经受“秋冻”,人的体质才会越来越强,不过专家的观点是,“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所谓“春捂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专家表示,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春捂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比如穿着拖鞋虽然比较时髦也比较舒服,但末梢循环节奏被打乱,易引发血压升高等症状。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秋天昼夜温差大:
昼夜温差大
早晚加衣
昼夜温差大时,早晚两个时间点温度较低。在这时就要做好防护,特别是老人、小孩和一些体质较弱、抵抗力差的人群,在早晚时间出门要带好外套,并注意保暖。
保持空气流通
保持空气流通不仅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菌的滋生,也保持了室内空气的清新。小编认为通风时间应在早中时期,且每次15分钟最佳,晚上温度较低,若此时通风,易造成体质较弱、抵抗力差的人群患上感冒,真是得不偿失。
均衡饮食、补充营养
食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在这个昼夜温差大的时节,更应注意饮食搭配。在天气转凉后,人们的食欲会大增,但在这干燥的季节应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梨、藕、葡萄、苹果等,并少吃些辛辣的食物。
加强身体锻炼
运动是防寒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天气转凉后,随着体感舒适度的提高,运动的人也随着多了起来。而且运动项目也是非常多,例如跑步、登山、打球等都是耐寒的项目,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