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儿童心理脆弱,如何引导成长?

更新:2022-06-27 14:29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54

让孩子内心强大,有好的心态,乐观积极,坚强,需要父母耐心引导,用心培养。

1、不要事事包办,让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意识。

很多父母总是由于觉得孩子是孩子,事事包办,这样只会让孩子内心习惯了被照顾,缺少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事事包办,就是告诉孩子“你不行,我来吧”,久而久之,孩子虽然获得了被照顾的快乐,但是,却失去了自我认可 “我能行”的意识。

2、培养孩子的感恩和幸福感。

很多孩子心理脆弱,就是容易觉得自己被伤害,负面,如果培养他的幸福感,学会感恩,孩子就会处处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是安全的,是幸福的,是什么都不怕的,不担心失去,因为觉得自己拥有很多。当然,孩子的这种心态,也是需要父母的确能给孩子适度的爱与陪伴。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安全感。所以,如果孩子心理脆弱,那么不是孩子的错,一定是家长在某个环节需要调整方式。

我很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一名儿童心理咨询师,从事这方面的专业22.5年,经历6000个儿童个案……所以,希望接下来的回答对您是有益的。

1 先听一听我个人的音频专辑【疫情和心理】里,有一个音频【面对疫情,如何引领退缩敏感的孩子走出来】……因为是疫情期间录制的,所以放在疫情和心理里。

2 每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我们需要看到她/他的能力状态,当一个人的外在能力跟不上同龄孩子的时候,心里的内在敏感和脆弱就会呈现出来……对一个儿童而言,感觉统合能力、注意力、肢体运用能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情感能力、社交能力……都会影响到一个孩子与人、与社会相处的能力。

3 每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心理敏感而脆弱的爸爸/妈妈……我们要看看在这个家里,有谁的状态是和我们的孩子一样的……有谁统一的脆弱、敏感……;孩子会承接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情绪表达方式,与社会相处互动给的方式,所以,我们的爸爸妈妈(长辈)需要第一时间做调整,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可以不需要承接这些情绪和行为互动的模式,完全的做回自己,做好自己。

4 妈妈多和孩子在睡前做功课,做潜意识的沟通:妈妈在,妈妈一直在……你是安全的,感觉你的感受是安全的;爸爸妈妈爱你

如何帮助孩子拥有心理健康的童年?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做好第一任教师的责任。生活无处不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天使养育不出恶魔,同样恶魔养育不出天使。父母要以正能量来指引孩子,在原则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到底。让孩子受到最直接的传承性的教育。一个人成长过程,家庭’教育的影响是绝对的。

答:帮助孩子有心理健康的童年!关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我们的善良、不怕累与苦的状态去照顾他!传递正能量!然后,孩子感到爱而信任和快乐,真正做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儿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性格应该是怎样的?

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特征是懂得寻求积极的优越感

俗话说,孩子的事无小事。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一个人的人格和性格,也就是心理特点基本在其四五岁之前就已经形成。

人们常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导致很多孩子有性格弱势,心里不够健全。其实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跟是否独生家庭根本没有关系。与常有人担心的单亲家庭等也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孩子的心灵是否健康成长,与他幼年时候是否得到过亲人无条件的爱有最直接的核心的联系。

而孩子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特征和表现在于,其是否有着统一的人格和积极的优越感。

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世界心理学之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在他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儿童心理健康以及成年之后的关系的课题。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全球畅销并经久不衰。是儿童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作品。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原因大都可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书中围绕个体心理学,重点阐述了四个重要的关键词。

儿童人格统一性,优越感,自卑情结,社会情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四个最重要机制。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是人格统一性这一系统构成里的。所以想要解决孩子身上某一问题,只单纯把那一个问题分割开来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综合考虑造成孩子的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其中最重要的又莫过于有益的,也就是积极的优越感。

为什么会追求优越感呢?优越感是我们认为的“日常攀比”中“获胜”的心理吗?

这里必须明确指出,优越感与有些儿童从小就养成的攀比心理是完全两回事。每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因为需要大人的照顾,才能够生存,这一人本身的特点注定了自卑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

而因为这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导致了人一生都想要积极寻求优越感的需求。

如果这一过程没有得到良好的环境照拂,则可能导致孩子认知出现偏差,出现如妒忌心,攻击性等。或者干脆彻底自卑,不去学校。嫉妒心和攻击性都是不良的优越感的表现。

正确的优越感,也就是积极的优越感,是比如努力学习,是成绩提高,提升自己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到老师的称赞和别人的真心认同。

高贵高尚的有价值的行为,是可以造福社会的,也就是说,健全的人格,也就是有着有助于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对社会整体有益,并能激发孩子努力寻找价值感的积极优越感。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追求优越感受挫,自卑感会加剧,过分严重或者走歪了就成为心理问题,从而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这样的孩子会倾向于寻找比较容易获得的补偿和虚假的满足即消极优越感,或者说不良优越感。

老师和家长对待这种孩子,不要去以贬低,责骂的方式来试图使其改变。应该是温柔地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

举例来说,比如像自闭症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要充分认识到,这不是孩子天生不合群,而是他在追求积极优越感的时候可能严重受挫或者多次受挫,人作为社会型动物,其实具有先天性与人沟通交流,甚至协作的渴望。渴望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这是孩子的社会情感,也是人之本性,更是很多行为的核心原因。

孩子们和大人一样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渴望自己有价值,积极优越感就极为重要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儿童人格在儿童四五岁时已经基本形成,此过程中都不太会有跳跃式的发展,培养孩子社会情感和完整人格的工作 重点应在四五岁之前基本完成。

但这并不表示,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没有扭转和完善人格的希望了。而是可以把那些没有做好,甚至误入歧途,走着相反方向的孩子拉回到正轨,努力帮助孩子重建信心,重新拥有对积极优越感的追求目标,良好引导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回顾和思索不好的方面,化失败为动力,从而更加坚定和完善自己积极正确的优良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关系。

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刚毅的性格,“见善不欺,逢恶不怕!”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人生目标,有人生规划!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努力拼搏!

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博大的胸怀!

有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抗压能力)

更有挑战更高水平的决心!(有斗志)

有“忠、孝、礼、智、信”的思想观念!

有团队意识,遇到问题有应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独立能力)

有爱心,有高情商,沟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弯曲的智慧”等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远远要比学历更重要!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喜欢的点赞!谢谢

下一篇:幼儿园社会适应教案 上一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