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3-5岁儿童叛逆期怎么办

更新:2025-03-26 04:41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3-5岁儿童叛逆期怎么办

3-5岁期间称为孩子的第一叛逆期,他们不同程度的有一些特点,第一自主性强,一些想干的事情与大人的意愿相违背;第二爱发脾气和爱大哭;第三不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其他好吃的东西;第四甚至有些孩子还喜欢耍赖、打人。如果你家的宝宝这几种情况都具备,作为父母的你们有时候一定会有一种失落无力感吧! 在我看来,家长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这个叛逆期,每个孩子在这个时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不好的现象,对他们的行为应该持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行动呀。 其实孩子自主性强也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孩子想独立的决定一些事情了。可是孩子还小,是非能力不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这样很多时候孩子的意愿就得不到满足了,孩子就会不愿意了,孩子就会以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要求父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觉得家长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应该把握孩子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和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的。这样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就要拒绝,比如对于我的孩子,该吃饭的时候就应该来吃饭,吃饭前一个小时就不能吃其他的东西了,如果孩子吃饭前想吃东西,我是绝对不让他吃的,不过拒绝孩子要讲究方法,要委婉的拒绝,否则家长对孩子就没有一种尊重的感觉,换位思考一下哦,如果你请求别人帮忙,别人帮不了也会委婉的拒绝的,如果有个人很生硬的拒绝你你会心理好受吗?比如孩子周六上午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可是到11点了,到了妈妈做饭的时间了,可是孩子没有想回家的意思,你怎么说他都不想回家。出门前提前约定好什么时候回家,要求宝宝答应,要求宝宝说话算话。这样的话,宝宝不回家妈妈就可以提醒宝宝已经答应的事情。这样还可以让宝宝养成说话算话的好习惯。 一些宝宝经常爱发脾气和爱大哭,有些要求没有满足他,他就发脾气、大哭甚至耍赖,宝宝变成这样,我觉得责任多半在父母或者他的陪伴者,因为孩子发脾气或大哭甚至耍赖之后,大人满足了他的要求,所以孩子就经常这样了,大人的这种做法是溺爱孩子的表现。所以要宝宝改掉这个毛病并不难,他发脾气或大哭时,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可以用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并且好好的哄着他,如果这些办法都不管用,那也很简单,当个“狠心”妈妈或爸爸,把他晾在一边,不管他。孩子大哭大闹,很多父母通常的做法就是打孩子,闲孩子吵了,要孩子停止哭。我觉得这是最不可取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另一方面父母要奖惩分明,这种打的惩罚措施是不提倡经常用的,因为小错误也打,大错误也打,这样孩子被打皮了,打就没有效果了。这样还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容易叛逆的。 一些宝宝不爱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好吃的东西,首先要宝宝在家里经常和父母分享好吃的东西,父母以身作则,爱分享的好习惯经常要让孩子看到和感受到,孩子潜移默化地就学习了。有些宝宝爱打人多半是父母经常用打人的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宝宝,所以宝宝就也学会了打人了。 孩子还很小,可塑性很强,孩子的任何坏习惯都是可以改正的,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能改正,并且努力的帮助孩子去改正,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不要吝啬您的赞美之词哦,表扬要做到具体化,让孩子知道受表扬的原因,您的表扬会令你的孩子表现更棒的,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好孩子就这样炼成了。如果3-5岁被称为是孩子第一叛逆期的话,我觉得不要强迫叛逆期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否则会更叛逆了。

我的女儿今年九岁,逆反心理很强,该怎么办?

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

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下一篇:如何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青春叛逆期 上一篇:17岁的女孩叛逆心理,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