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叛逆,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一、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叛逆,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初中时期一般是孩子的青春期,青春期就会有叛逆倾向,这是孩子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在孩子叛逆期打和骂是无济于事的,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孩子叛逆时,找到科学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是非常重要的。
换位思考
要知道我们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可能当初我们叛逆的时候家长会用到一些错误的方法教育我们,但是我们不能延续这种错误,否则会一错再错。家长要做到真正理解、尊重、信任孩子,看到孩子行为异常,有叛逆倾向时,不要动辄打骂,可以尝试着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心。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青春期已经有了自主权利,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要以平等商讨的方式交流,不要居高临下地使用命令、训斥的口气。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叛逆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排斥父母,大多是因为父母不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关心,从父母那里寻得共鸣,才会把父母视为最信赖的人,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叛逆期。
没有“别人家的孩子”
仿佛世间总是存在着一个定律,那就是别人的才是最好的,父母如果总是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作比较,不仅不能激励孩子,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个性恣意张扬,不听劝告,令许多家长很是头疼,也因此陷入了很多误区,在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的时候,家长们切勿走入两个极端误区:
1.全面打击
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很多家长见沟通无效后就采取强硬措施,虽然表面上孩子变得“言听计从”,但是心里已经将父母拒之门外。
2.放任自流
家长们在孩子叛逆的时候见自己的管教没有丝毫用处,就放弃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不管不问,殊不知孩子面对各种外界影响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孩子在叛逆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家长在给孩子适当的自由时,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走向成熟。
初中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进入青春期阶段。而在青春期,孩子的行为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第一,脑细胞内部结构和技能逐步发育完善;第二,性激素水平达到峰值;第三,同伴在孩子生活中的影响越发重要。
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和其他人一样。一般来说,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通常要持续4到5年。如果一旦要比别人早得多,孩子会感觉自己更惹人注意。要是比其他人发育晚很多,孩子就会觉得糟透了,他会很担心,别人都长成大人了,自己怎么看起来还像个孩子呀?
正确的做法:在没有过分干预的前提下,密切关注孩子的心事。帮他多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同时要考虑他的身体变化。
童年时代的孩子主要是在运动场上争强好胜。一旦刚过了10岁,就会出现新的竞争。要想在其他人眼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异性建立关系就成为另一条必由之路。尽管只有极少数孩子对外表某些方面(耳朵太大、鼻子太长、皮肤太糟糕、声音太高、下巴胡须不足、太矮、太瘦或太胖、肌肉不足等等)不在乎,孩子可不愿意把这些方面的担心向父母透露。
正确的做法:鼓励和包容孩子注重自己外表的举动;尊敬孩子的隐私权;一旦他问到他所关心的事情,一定要开诚布公、坦诚相待。
十几岁的孩子通常会把自己当作大人,然而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这个阶段,最让孩子感到颜面扫地的事情莫过于,比如,父母翻看自己的日记本,或者当做自己朋友的面为自己整理头发。
正确的做法:把孩子当成成年人对待——尤其是当着他朋友的面,让他感觉到,你对他能够遵守立下的规矩和做事负责有信心。假如他违反了规矩,鼓励他自己拿出下一步行动。孩子发现你信任他,自然就会充满信心。
二、身为一名中学生如何在叛逆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你好!你也知道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远远胜于做情绪的奴隶。建议你读书期间不要想太多了,在学习之余就读一读有正能量的课外书,调整一下心态,用心平气和的情绪说话、做事,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和学习,用心生活珍惜时间,
承蒙时光不弃
有学习的心态
你就会越来越好的。祝你生活愉快!福安长伴!
三、我是一名初中生,遇到青春期叛逆问题我应该怎么办?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与别人的矛盾和自己内心的烦恼多于之前和之后,这是事实,但我一直反对把这一段时期称之为“叛逆期”,因为,实质上,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只是自我意识形成,主观意识增强,开始有了自主认识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倾向,又由于分析认识能力和经历经验的差异,与长辈、老师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所以,绝大多数的孩子尽管表面上好像在“叛逆”,实际上不是主观上的叛逆,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想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已。尤其不能接受的是,把这个人生成长的正常过程定性为叛逆,似乎每个人都必然要有一个叛逆的过程,这是不对的,事实不是这样。
如果能够同意我的看法,我们的同学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个正常的成长、成熟的过程,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认真思考问题,倾听不同意见的好习惯,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防止一叶障目,主观偏执;同时也要学会耐心地、尽可能地平等平和地与长辈交流探讨,并在交流探讨中重视对方正确、积极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原有的意见。
这样做的确非常不容易,但是,做了就一定会有效果,而且舍此没有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