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有科学道理吗?
“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有科学道理吗?
“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春与秋虽都是过渡季节,但仍有差异。我国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
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因此劝君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秋季“不冷”,冷就加衣服,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又因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春天,北方冷空气还会不断入侵我国,其频率和强度都超过秋季。为适应频繁的冷暖变化与较强的风力,春季的衣着应比秋季更保暖。
俗语说"春捂冬冻",这有科学依据吗
有科学依据,而且捂和冻是有讲究的。
春捂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
秋冻
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