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一、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春天乍暖还寒,冷暖气流你来我往,气压也不稳定,有时早上红日冉冉,中午艳阳高照,晚上却寒潮袭来。王安石的一首诗把春天的气候说得十分形象:“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春天是一个疾病的多发季节。
n-zp%, 百拇医药“春捂秋冻”的意思是说:“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所以,如果春天忙于减衣,穿单薄了,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俗话还说“四月八,冻死鸭”。春天气候变化大,忽冷忽热,脱衣过多就不能适应,所以还是捂着点好。在《老子恒言》这本书中就说,春冻未消,上身衣服略减无妨,但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宁可穿得暖和一点。尤其是老人,古人《摄生消息论》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脱掉,准备几件夹衣根据天气随时增减。
n-zp%, 百拇医药
秋天为什么要冻着一点呢?因为秋天的气候逐渐变冷,人们只有逐渐增加衣服,才能使机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穿单薄点,身体还能经受寒冷的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刚转凉的时候就穿上棉衣,就会使机体和寒冷的接触机会减少,得不到锻炼,抗寒能力反会减弱,到了严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冻着点好。但是,“春捂秋冻”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掌握,才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
二、春捂秋冻是什么原理?
春天捂着,防止倒春寒,也让身体适应夏季的炎热秋天冻着,防止感冒,也适应冬季寒冷
三、倒春寒预防生病要做哪些事?
俗语“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说的就是初春的天气。在时暖时寒的初春,人们要及时应对天气的急剧变化,确保安全度过“倒春寒”,尤其要注意预防心脑血管、呼吸道、风湿疾病这3类疾病。下面说说倒春寒的危害以及如何安全度过倒春寒。
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此时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
倒春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老年人热平衡的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后,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另外,天气突变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改变,诱发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可能发生血压突然升高、脑梗塞、脑出血或心肌梗死。
早春时节,一些爱美的年轻女性早早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由于早春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资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发病率最高。
倒春寒要做好4件事儿
一:春捂 适当“春捂”。大家不要以为气温暂时升高了,就马上脱掉冬装。昼夜温差大,早晚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
二:春季锻炼不要过早 因为早上气温低、雾气重、粉尘多,体质差的老人最好在下午气温回暖后锻炼。运动项目选择上,最好选择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爬山、漫步等。一旦长期过度疲劳工作,或者长期熬夜者,最好适度休息,加强自我情绪调节。
三: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肥胖者要加强锻炼,不抽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多喝水,有助于保持体内血流通畅,还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发生。
四:做好自我保健 对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一旦有长期胃痛、胸闷、头疼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可见,倒春寒养生有讲究,人们不仅要注意保暖,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早睡早起以顺时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