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型精神病
一、气滞血瘀型精神病
气滞血瘀,心神不宁型精神疾病治疗及方解
主证:情绪不稳,哭笑无常,行为紊乱,狂妄奔走,冲动打人,兴奋叫喊,举止不安,幻觉妄想,或烦闷不安,舌质紫暗,脉象弦涩或弦细。
治法:解郁散瘀,宁心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牡汤化裁,处方为:醋柴胡、黄芩、郁金、丹参、桃仁泥、赤芍、红花、磁石、生龙牡(先煎)。
方解: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宜流畅,不宜滞瘀。肝气条达疏泄,则肺气舒畅,心血流利。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肝郁气滞,久必及血,血行不利,而成血瘀。血瘀则心神失养,心神失养故神志不宁,是以证见情绪不稳,哭笑无常,行为紊乱,狂妄奔走,冲动打人,兴奋叫喊,举止不安,幻觉妄想等。而舌质紫暗,脉象弦涩或弦细为气郁血瘀之证。
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黄芩平肝清热,丹参、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生新,磁石、生龙牡潜镇以宁心安神。此方由舒肝、活血、安神3组药物组成,其中以活血药为主。至于舒肝和安神药,是根据“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和“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而加以配伍的。
二、简述血瘀的形成条件及表现
病症介绍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常由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血瘀不孕
病证名。不孕症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净,因情志内伤而气血运行不畅,或感受寒邪,血受寒凝,血瘀气滞,内阻冲任胞脉,经水失调,精难纳入,难于受孕成胎。症见经期错后,经行不畅,血块较多,腹痛拒按,情志所伤者,兼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宜行气理血;因感受寒邪者,兼见手足不温,小腹凉痛,治宜温经散寒。
血瘀痛经
病证名。痛经证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受寒凉,或情志所伤,致使血寒而凝,或气滞血瘀,瘀血内阻冲任胞脉,不通则痛。症见经前或经行之时,小腹刺痛拒按,经血量少、有块,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活血祛瘀。
血瘀经闭
病证名。经闭证型之一。多因气滞、寒凝,瘀血阻滞冲任胞脉,积之而成经闭。症见经闭不行,小腹疼痛拒按,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偏于气滞者,重用乌药、延胡索、枳壳、香附;偏于寒凝者,加肉桂、炮姜。
血瘀痿
病证名。因瘀血所致的痿证。见《证治汇补·痿躄章》。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瘀血不消所致。证见四肢痿软,不能运动,兼见疼痛,脉涩等症。治宜活血行瘀。
血瘀崩溃
病证名。属崩漏证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因情志所伤,肝郁气滞而瘀,或因寒邪侵袭,寒积胞中,经脉瘀血停滞于内,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而发为崩漏。症见经血淋漓不断或骤然下血量多,或经闭数月后又忽然暴下,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治宜活血行瘀: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乌贼骨、龙骨、牡蛎)。
临床表现
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三、关于血瘀证的脉象是什么的问题
您好,血瘀证的脉象主要表现为细涩或结代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