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肚涨气吃什么?
一、小孩肚涨气吃什么?
金橘
能理气、解郁、化痰、除胀、醒酒。《本草纲目》称它“下气快膈。”《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金橘醒脾,辟秽,化痰,消食。”无论气滞型腹胀或是食滞型腹胀,均宜用金橘煎汤喝或泡茶饮。民间习惯做成金橘饼,腹胀时嚼食一、二枚。
佛手柑
能理气、化痰,也能消食解酲。《本经逢原》中就说它“专破滞气”。《本草便读》亦载:“佛手,功专理气快膈。”《随息居饮食谱》又称它能“醒胃豁痰,辟恶,解酲,消食止痛。”所以,凡是腹胀之人,无论是气滞或食滞引起,均宜用鲜佛手12~15克,或干品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槟榔
能下气除胀,又能消食解酒。《用药心法》中说:“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鹤林玉露》曾指出:“岭南人以槟榔代茶,醉能使之醒,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饱能使之饥,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凡气滞或食滞腹胀者均宜。然槟榔毕竟是破气耗气之物,适宜身体壮实之人短暂食用。
萝卜
能健胃消食、顺气宽中。《四声本草》中载:“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本草纲目》亦云:萝卜“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甚效。”可见,萝卜对食滞腹胀者尤宜,或捣汁饮,或煎水服。除新鲜萝卜外,萝卜子、萝卜叶、老萝卜根(即地骷髅,萝卜的老根)煎水服用,也适宜食滞腹胀之人。
胡荽
有消食下气作用,中医常用以治疗食物积滞。崔禹锡《食经》称:“调食下气。”《食疗本草》说它“至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日用本草》亦认为,胡荽“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所以,对食积腹胀者尤宜。
青菜
能通利肠胃,无论气滞腹胀或食滞腹胀者皆宜。青菜含丰富的维生素和食物纤维,能刺激胃肠的蠕动,通利二便,帮助消化,消除腹部胀满不适。
豇豆
含多量的食物纤维和维生素,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对食滞腹胀者尤为适宜。《四川中药志》中记载:“豇豆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胀。”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还介绍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茸泡冷开水服。”
山楂
能消食积,特别是能消化肉积。《滇南木草》中说:“消肉积滞,下气。”《日用本草》亦载:“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了邻居小儿一案,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取山楂食之,“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凡食积腹胀者,均宜多吃些山楂。
大麦芽
能和中、消积、下气,对脘腹胀满者,食之颇宜。《医学启源》曾说:“补脾胃虚,宽肠胃。”《本草汇言》亦说:“大麦芽,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
杨梅
能和胃消食,唐代食医孟诜认为杨梅
孩子应该还是慎重选择佛手柑和 槟榔
二、婴幼儿肚子胀吃什么要可以用
贴宝宝脐贴灵,
三、两岁的孩子腹胀,敲起来嘣嘣响,孩子无力,不愿意活动怎么办?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建议服药治疗的同时,再配合腹部按摩,可以收到明显的缓解腹胀的效果;具体方法是把手心搓热,放在宝宝肚脐的部位,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日1-2次,每次50-100次,有止泻、除胀和通便的作用。(在腹胀较重的时候,注意先摩后揉,这样宝宝容易接受)另外在护理上,要给宝宝胃肠道减轻负担,可以吃点烂粥、烂面等好消化的食物。同时在护理上注意保暖、休息及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道是: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
四、小孩腹胀是怎么回事?
你的宝宝有多大?以前有过吗? 缓解胀气的方法:试着让宝宝在吃奶的间隙,比如吃了一半的时候停下来,让宝宝竖直坐在妈妈腿上,轻轻拍打他的背部来促进打嗝,使肠胃的气体由食道排出。宝宝哭的时候很容易胀气,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多给予安慰,或是拥抱他,通过调整他的情绪来避免胀气程度加重。另外,多给宝宝的腹部进行按摩,并且动作要轻柔,这样有助于肠胃蠕动和气体的排出,进而改善消化吸收的情况。 如果宝宝食欲良好,没有呕吐现象,体重正常增加,那么这一类的腹胀大多属于功能性腹胀,无须特别治疗。如果宝宝生病了,例如呼吸道感染、肠炎或便秘,也容易导致胃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变差,进而产生胀气,甚至影响食欲。若有这些症状就应去医院治疗 1、注意自己的喂养方式。如果是母乳,喂孩子前需要将奶挤出几滴,否则容易引起腹胀。另外需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吃奶过急,也是预防腹胀的途径。 2 、做腹部按摩.双手对搓,掌心发热之后,以掌心对准孩子肚脐位置,手掌摊开,顺时针方向揉搓,十至十五下之后反方向进行. 3、也可能是消化不好,试着推推脊,(顺脊背从下至上捏起皮往上边捏边推,三至五次)皮肤红没关系,不疼的.习惯之后很舒服.揉揉手掌心.(在自己手掌上找,拇指下方按压有酸涨感的地方).这些没副做用。还有喂奶时多注意,别让孩子吃进太多空气.如果是因为喝奶时吸入空气过多的话,可以建议用“布朗”奶瓶。 祝宝宝健康,请帮我的宝宝浇水!
五、肚子胀怎么办?
参考建议:
腹胀是指胃脘及胃脘以下的整个腹部胀满的一种症状。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腹腔手术术后多出现腹部胀满。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调,起居无节,湿阻气滞,脾胃虚弱以及瘀血阻滞经脉等原因引起。常见症状为腹部胀满,可见腹部胀大,叩之如鼓,伴有食欲不振,食少饱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等症。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用中指端揉膻中穴50次,然后用掌根直推膻中50次,再分腹阴阳30次。
(2)患儿仰卧,摩中脘5分钟,点揉水分穴1分钟。
(3)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2.随证加减
(1)食积型: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舌苔厚腻。常用手法加
①揉板门50次,清大肠200次。
②按揉天枢穴2分钟。
(2)痰阻型:腹胀满闷不舒,倦怠乏力,或咳嗽吐痰,痰粘不爽,舌苔厚腻。常用手法加
①退六腑300次。
②按揉丰隆50次,脾俞穴1分钟。
(3)脾虚型:腹部胀满,不欲饮食,喜温喜按,气短乏力,大便溏薄,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300次,补大肠100次,揉板门50次。
②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③捏脊5~10遍。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用拇指运内八卦100次,推板门200次。
(2)患儿仰卧,家长用大鱼际;顺时针摩中脘5分钟,然后分腹阴阳50次。
(3)按揉天枢、脾俞,足三里穴各1分钟。
生活调理
(1)腹胀是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的症状和体征,所以按摩时应详细诊察其致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合理喂养,培养小儿正常的饮食习惯。
(3)起居有常。避免寒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