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

冬季的养生方法!

更新:2025-02-01 14:07编辑:bebe归类:中医养生人气:0

一、冬季的养生方法!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便源于此。当然,补是一方面,养也同样重要。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选食:粳米、籼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萝、荔枝、桂圆等水果。

冬季养生有八宜 
一宜保暖。冬季“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而暴暖大汗。 
二宜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以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相当重要。 
三宜防病。寒冷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使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症状加剧。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注意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四宜多饮。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量不应少于2000—3000ml。 
五宜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适宜的活动,如散步、慢跑、跳舞、滑冰、打球、跳绳、踢毽子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不错的方法。 
六宜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七宜粥养。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为适宜。 
八宜早睡。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阴平阳秘,阴阳调和则机体健康。

二、冬季如何养生更健康?

主要有: 起居、养心、护肾、调食、禁忌 1、起居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防止 阳气过度的消耗。 2、养心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 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过度劳累, 3、护肾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这个阶段,人 类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也应重视饮食、药物的冬令进补。 4、调食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 冬季可作为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 猪肝等,这些食物 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的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 甲鱼、鲍鱼等。 5、禁忌 一忌:狗肉。

三、冬日怎么养生

冬日天寒地冻,朔风凛冽,草本凋零,昆虫蛰伏,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万物生机隐伏,人体阳气也潜藏于内,阴精充盛,这就是人体顺应自然的“养藏”之道。因此,冬季养生应注意避寒就温,敛阳护阴,着眼于一个“藏”字。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起居调养:冬季三月,昼短而夜长,起居作息应当顺应人体养精固阳的需要,宜早睡迟起。上午待日出再外出活动,避开霜威。要注意保持室温恒定,室温低易伤元阳,室温过高,内外温差大易感冒,还可以引起其它疾病。要注意常晒太阳,在阳光照射之下,人身肌肤和暖,血气刚强,御邪能力增强。还要注意防寒防风,衣着厚、软、暖,着色宜深,内衣以棉质为好,外衣要宽松,鞋袜不要太紧,注意保持手脚、耳部的温暖。此外,冬日更要注意保肾固精,节制房事。

饮食摄养:冬季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食物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滋阴补阳、热能较高的膳食。龟、鳖、藕、木耳、核桃、生姜等都是有益食品。注意摄取含维生素较高的黄、绿色蔬菜类。晨起宜喝热粥、晚餐节食、食后摩腹、缓行百步。

精神养生:严冬之时,木枯草衰,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易患冬季情绪抑郁症。因此,冬季更要多与朋友聊聊天,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

进补保健: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在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气 ,增强抵抗力,为下一年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冬令进补宜予温补肾阳、益精添髓的药膳调摄。常用药膳有:

1.麻黄附片羊肉汤:麻黄5克,附片10克,羊肉500克,生姜30克,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诸药布包,加清水适量同煮,沸后调入葱、花椒、料酒、辣椒粉、桂皮等,同炖至羊肉熟后,去药包,加食盐、味精调味,服食。可温阳散寒,补肾益精。

2.参附牛肉汤:党参30克,附片10克,牛肉1000克,老姜30克,调料适量。将牛肉洗净切块,诸药布包,加清水适量同煮,沸后调入葱、花椒、料酒、辣椒、桂皮、木香、草果等,同炖至牛肉烂熟后,去药包,用食盐、味精调味,吃肉喝汤。可温中散寒,补肾助阳。

3.人参杞子粥:人参5克,枸杞子15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先将人参、枸杞子,红枣煎水取汁,再与梗米放入锅内煮熬,至粥熟时加入红糖,溶化调匀即可。每日1剂,早、晚趁热服食,连服3一5天。可补肾助阳。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咳嗽,面色无华,形寒肢冷、食少纳差、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等症。

需要说明的是,药补需依据体质、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不可滥补。

冬季养生之道是避寒就温,敛阳护阴。

冬日还应注意温足。因为人的双足离心脏的距离最远,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加之双脚的皮下脂肪较少,防寒保温能力差,故“寒从脚下生”,下肢受凉,不仅影响两足,还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甚或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双足的保暖至为重要。另外,睡前用热水洗足,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可安神宁志,有益睡眠。这对于下元虚冷、阳气难以布达四肢、双足不温的老年人,更是保健的有效措施。

下一篇:小儿推拿有什么保健作用? 上一篇:哪些运动可以降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