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从表面的浅层联系到深入的深层联系,从单向的关注到双向的互动,再到情感上的真正交融,最终形成一种稳固的交流模式。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零接触:双方没有直接的互动。
2. 单向注意:一方对另一方产生关注。
3. 双向注意:双方开始互相注意。
4. 表面接触:双方开始有直接的接触。
5. 轻度卷入:双方的交往开始深入,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距离。
6. 中度卷入: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
7. 深度卷入:双方的关系非常紧密,情感融合度高。
表面接触是人际关系真正开始的标志,此时双方开始直接互动。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扩大,认同、信任和接受的程度提高,情感融合度增强。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通常经历四个阶段:
1. 定向阶段:这是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的阶段。研究表明,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通常通过不超过六个人就可以实现,这被称为“六度分割”或“小世界现象”。
2. 情感探索阶段:双方在这个阶段通过探讨共同的情感领域来进行角色性接触,但还未涉及到彼此的私密性领域,此时需要注意遵守交往规范,即使关系破裂也在所不惜。
3. 情感交流阶段:双方已经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交往行为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表现出自发融合的交往关系。此时,双方可以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4. 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自我暴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
在这些阶段中,自我暴露是逐步加深和扩大的。自我暴露是指个体向他人透露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与他人分享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心理学家奥尔特曼和泰勒用“社会渗透理论”解释了自我暴露对关系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亲密关系的形成是一个人逐渐深入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社会渗透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人际关系的敏感探测器。随着关系的深化,人们会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逐渐开放。
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 第一层是自我表层水平,涉及兴趣爱好等方面。
2.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
3.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夫妻的关系。
4. 第四层是自我最深层次,包含个体的隐私,不会轻易向他人透露。
了解他人在自己哪个层次上透露信息,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程度,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状态。
人际交往过程中分为哪几个阶段,并分析各个阶段交际频率的特点
(一)觉察阶段
觉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谁也不会生下来就有朋友,总是从互相以对方作为知觉和交往对象开始的。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有的对面相逢;有的擦肩而过,由于没有交往的动机,没有特别注意,时过境迁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方已觉察到另-方的存在,并进行详细的知觉和判断,才说明有了结交的表示,有了面对面的交往。
(二)表面接触阶段
这是人际间最为普遍的关系。如一般同学、同事和邻居,虽然经常见面、经常打交道,但只此而已。来则聚之,去则散之,只是角色性的接触而无进一步感情上的融合。
(三)亲密互惠阶段
经过一个阶段的交往彼此从熟悉到了解,从了解到主动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对方。这种亲密互惠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水平。
第一种是合作水平。比如科研团体的成员;业余兴趣小组的成员,同班同学;同一教研组的老师,等等。这种以共同行为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感情的依赖性不是很强的,分开后,可能就彼此淡漠了。只是在共同活动过程中,能够互相融洽相处。
第二种是亲密水平。这时,彼此情感的依赖性较大而内心沟通不足。双方不仅共同活动,平时也常在一起相处,不分彼此,在一块生活、学习和工作感到很愉快;分离时,彼此惦念,久不见面十分想念。
第三种是知交水平。这时,彼此在对方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无话不谈、相互引为知音、心心相印
。双方不仅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而且在观点态度、志向目标上都趋向一致。任何外力都难以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