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应该怎么样养生?
一、冬季应该怎么样养生?
冬季,人要适应这个环境,可进行一些温补食品来补充热能,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
现介绍以下几种食品可供选用:
牛肉:其性味甘平,有补胃脾、益气血、补肾壮阳、强筋骨之功效,对脾胃虚弱、便溏泄泻者尤为适宜,体弱畏寒者冬令食之效果尤佳。
羊肉:属高蛋白、低胆固醇食物,其甘、温、热量较高,冬季常食益气补虚、开胃健力、利肺助气、祛痰止喘、利肾强阳,尤其适宜肺结核、贫血、产后气血两虚及虚寒症患者食用。祖国医学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之说。
兔肉:其性味甘、凉,能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属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且胆固醇含量低于所有肉类。适宜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食用,也是中年人冬季的理想食品。
生姜:性温味辛,具有解表散寒、祛寒健胃、温经活血等功效。现代医学证明,生姜含有姜辣素、姜烯酮等多种挥发性物质,对心脏和血管有刺激作用,能引起血管扩张和中枢神经兴奋,使全身有温热感觉。生姜也含多种营养成分,素有“朝食三片姜,如喝人参汤”之谚语。
板栗:栗子含糖量高,还有不少脂肪酶,有御寒功能。用板栗15枚,剥壳和糯米煮粥食用,适于肾寒肾虚、腰膝无力者,可增加机体所需热量,增加御寒作用。
萝卜:民间有“冬月萝卜小人参”的说法,可萝卜营养也很丰富。尤其是冬季雨水少、气候干燥,人们会感到咽鼻燥、皮肤干涩、干咳少痰,可选萝卜削皮生吃,能润燥、镇咳。故有“萝卜赛雪梨”之美誉。
虾米、虾皮:其性湿味甘,有补肾壮阳之功效,适宜于冬季肾阳虚弱所致的畏寒体乏者食用。
桔子:性温味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C和D含量最为丰富,对于补阳益气,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大有好处。桔皮中还含有挥发油,有健胃、祛风、化痰之功效,可与白糖泡水,当茶饮。《本草纲目》云:“桔,甘者润肺,酸者聚痰。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
二、冬季应该注意哪些养生之道
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注意保护头部颈部和脚的温暖。冬天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一般保持16℃~22℃较适合。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宜,一般以40%~70%为宜。
三、冬季如何用食物调理我们的身体?
进入冬季,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季节里,我们该如何调整饮食呢?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在冬季人们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以促使体内阳气升发。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加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不同,人们在冬季里的膳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适当补充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人们要适当地增加主食的摄入,以保证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同时,还要多吃些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以达到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目的。 ◎怕冷的人应适当补充钙、铁和碘:研究证实,人怕冷与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体内的含量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和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其中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而含铁的食物则主要包括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此外,人体甲状腺所分泌的甲状腺素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起到御寒的作用。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故怕冷的人还应适当摄入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要适当补充维生素:寒冷的气候可使人体维生素的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中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而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要适当补充蛋氨酸:寒冷的季节里,人们对蛋氨酸的需求量会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为人体提供一系列御寒所必需的物质。因此,人们在冬季应多摄取富含蛋氨酸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四、冬季应怎么养生?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以下几点是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 精神调养: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饮”,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起居保健:《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冬季起居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锻炼强身: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