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参的功效?
一、竹节参的功效?
功效作用
竹节参,分布于西南地区,此外陕西、甘肃、河南也有分布。含竹节人参皂甙Ⅲ、竹节人参皂甙Ⅳ、竹节人参皂甙Ⅴ、人参皂甙Rd、人参皂甙Re、人参皂甙Rg1、三七皂甙R2、伪人参皂甙F1等成分,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祛痰止咳、补虚强壮之功效,可用于痨嗽咯血、跌扑损伤、咳嗽痰多、病后虚弱等症。
1.止血止痛
竹节参有止血止痛的作用。可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倒经、崩漏、外伤出血等各种出血症,能很好地止血。对产后瘀阴腹痛、腰痛、风湿关节痛之症也有非常不错的效果。《西藏常用中草药》:“治血痢,便血血崩及产后出血过多。”
2.解毒消肿
可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病症的治疗,本品多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如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治痔疮兼便血者尤其适宜,可配地榆、槐花、虎杖等药,以清肠消肿止血。治毒蛇咬伤636f70797a686964616f,也可配合其它解蛇毒药同使用。
3.止咳祛痰
竹节参既补肺气之虚,又能止咳祛痰,如治肺结核、慢支、肺气肿等虚实夹杂的咳嗽气喘,有痰无痰者均可应用。单品煎服亦可,若为加强疗效,也可配伍其它补润肺脏、止咳化痰药如核桃仁、百部、川贝母、黄芩、蜂蜜等一起使用。《国药提要》:“祛痰。”
4.活血散瘀
竹节参可治体内血行不畅引起的病症,如瘀血所致的闭经、经来腹痛及产后恶露不行造成的腹痛。本品具有活血通瘀而通经止痛,轻者单用即可;重者可配伍红花、桃仁、三棱等活血之品,以增强效果。本品散瘀消肿,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疼痛,为治跌打伤肿之要药,轻者单用即有消肿止痛作用;重者可配川芎、郁金、骨碎补等药,以活血疗伤,消肿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常配细辛、羌活、独活、徐长卿、威灵仙、五加皮、络石藤等药,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5.补虚强壮
竹节参“补而不峻”,故最适宜于大病初愈、慢性病体质虚弱的调养,起到滋补强壮、健腰强骨的作用。对于病后倦怠无力,头晕,不思饮食,可以与冰糖煎服,或炖母鸡或炖肉或炖鸽肉服食,有较佳的补益效果。《贵州民间药物》:“健脾,补肾虚。”
二、竹荪禁忌什么
英 文 名: Dictyophora
所属分类: 蔬菜,菌类,藻类
别 名: 竹参,竹笙,面纱菌,网纱菌,竹姑娘;
1、营养成分:
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主治肺虚热咳、喉炎、痢疾、白带、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
2、适宜人群:
肥胖、脑力工作者、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患者、免疫力低下、肿瘤患者可以常食。
3、不适宜人群:
竹荪性凉,脾胃虚寒之人不要吃得太多。
4、选 购 宜:
选购时应尽量挑形状完整,菌裙摆较长且均匀、色泽金黄的品种。
5、选 购 忌:
太白的竹荪一般是加工过的,不是天然色泽。
6、烹 调 宜:
干品烹制前应先用淡盐水泡发,并剪去菌盖头(封闭的一端),否则会有怪味。
7、烹 调 忌:
竹荪汤咸味不宜重。
8、食 用 宜:
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主治肺虚热咳、喉炎、痢疾、白带、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
9、食 用 忌:
与嫩豆腐、玉兰片色白之菜同煨尚可,不宜夹杂别物并搭馈也。
10、储 存:
真空是最好的保存方式,如果是散装的建议太阳晒干后再保存 。
三、竹荪的裙子可以吃么
竹荪的菌裙(白衣)能吃,吃竹荪不需要去掉菌裙。
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3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
竹荪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100克鲜竹荪中含有粗蛋白20.2%(高于鸡蛋),粗脂肪2.6%,粗纤维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还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钾、镁、铁等矿物质。长裙竹荪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极为丰富,其中谷氨酸含量达1.76%,是竹荪味道鲜美的主要原因。竹荪的子实体脆嫩爽口、香甜鲜美,别具风味,作为菜肴,冠于诸菌,堪称色、香、昧三绝,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在菇类饮食文化中的各大菜系中,几乎都有竹荪名菜。湘菜中的“竹荪芙蓉”是我国国宴的一大名菜,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吃了这道菜后,都赞不绝口。此外,如竹荪响螺汤、竹荪扒风燕、竹荪烩鸡片等,都是很有名的美味佳肴,深受国内外宾客的喜爱。
四、科举制在唐朝所起的积极作用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