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关系幼儿早期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社会关系
一、什么关系幼儿早期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社会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 (一)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关心尊重他人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如: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愿意信任他人,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努力;
愿意遵守社会、集体的规范,维护秩序;
为他人着想,愿意付出/奉献——表现出利他言行;
在亲密关系中愿意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不掩饰。
亲社会行为一般来源于对社会关系抱有很大的信任,对未来持希望和乐观主义态度;而这通常又来源于幼年时父母的良好照顾。
二、孩子上幼儿园后很孤僻,不合群,不爱说话怎么办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儿童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孩子在幼儿园孤僻不合群,在家又很活跃。针对这问题,首先肯定你的孩子是一个独立意识很强的人。在家得到父母的鼓励和爱,他很自信,所以表现活跃一些。而能在学校学习上没有得老师的肯定,没有得到同学的认同,自我感觉与同学们不是一类的人,所以表现出孤僻不语,甚至有很烦的孤独感。那么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呢?1、你要让孩子合群,首先家长要先合群,常常带孩子到群众性很强的地方去,让他看看父母的怎样表现的。他看多了,也会受到感染,学到一些处理同学关系方面的知识。2、除了做父母的之外,最了解孩子的就是幼儿园里的老师了!你和老师好好谈谈,拜托老师平时多关心、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孩子,看看孩子的表现都有哪些。3、家长常要鼓励孩子,在学校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怕。找一些故事来讲给孩子听。例如:伟大的什么家的,他读小学时不敢说话,有一次老师非要他说不可,他当时很怕,怕自己被别人笑,后来他鼓足了气,一口气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想不全班学习因为他非常个性的回答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举例而已,你要故事的话,到网上找一找多的是。4、要让你的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不自己的不足,同时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要天天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忘记了自己的优点。要多发挥自己的优点才是。这样的故事很多的,上网搜搜。5、要想做到对症下药,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兴趣。更多有关宝宝胆小的链接:宝贝总是这样胆小怎么办?宝宝是个胆小鬼,怎么办啊?6个月的宝宝竟然这么胆小,这可怎么办啊微专题:孩子胆小怎么办
三、幼儿人际关系――关爱他人的教案
设计意图: 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幼儿园里,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在游戏中还存在着“自我中心”的现象。“自我中心”反映在幼儿行为上的表现是自私、独霸、骄纵、不合作、不分享,这会妨碍幼儿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中班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喜欢动手操作,更喜欢游戏,渴望与同伴一起玩,由于还存在着一部分幼儿没能较好地掌握与同伴一起玩的技能。一旦在特定情境、又缺乏规则约束的情况下,孩子交往技能的缺陷就会暴露无遗。如有时候出现人多玩具少的...〖详细〗
四、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从哪些方面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方面 ,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是可感受、可体验到的。影响着生活在幼儿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幼儿对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感受影响着幼儿对于幼儿园的态度,影响着幼儿在园生活的质量和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呢?
首先,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具有温馨的情感色彩。教师应当能够使自己与幼儿发生积极的、正向的情感联系,使幼儿在幼儿园里不紧张、不害怕,感到安全自由。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各种需要,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幼儿的年龄虽小,但他们与成人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向的需要。尊重幼儿就要尊重并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只有当幼儿的各种需要被满足的前提下幼儿才能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与信任感才能对看护与教育他们的成人,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在托幼机构,教师替代了母亲的角色,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身体接触,来满足幼儿的这种情感需要。例如,在和幼儿一起游戏时,给幼儿讲故事时,可以把幼儿搂在杯里,午睡以后,给每个孩子梳梳头。要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我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女孩,长的很不好看。小朋友也不喜欢亲近她,和她一起玩。我注意到这种现象曾在班里讲了好几次,号召小朋友和她一起玩,但效果不明显。有一天我偶然在组织幼儿玩游戏时,站在这个女孩旁边,拉着女孩的手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第二天女孩的妈妈送幼儿入园时向我表示感谢。我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什么女孩妈妈要感谢自己。一问才知道,原来昨天晚上,女孩回家后非常高兴的对妈妈说:“妈妈,老师可喜欢我了,今天拉了我的手!”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因为自己拉小姑娘的手,完全是出于无心的、偶然的。女孩对自己拉一次手的反应如此强烈,说明自己过去是忽视了这个孩子,没有给予这个孩子以应有的关注与爱。自己的行为也影响了其它幼儿对这个女孩的态度。尽管自己做了几次号召,但因为自己带头冷淡这个女孩,所以并没有帮助小朋友改变对她的态度。看来首先得从自己做起。于是,从此以后我总是有意识地亲近这个孩子,我的态度影响到其它孩子,小朋友也模仿我的行为,主动去和这个女孩交往和游戏。对于这个女孩来说,班级心理环境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提高。师生之间有无适当的身体接触,可以反应幼儿园班级的心理环境的质量。
其次,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交往是人们发生联系形成特定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与幼儿交往。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切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态幼儿,对幼儿发号施令,强制幼儿服从。居高临下,强制幼儿服从是对教师权威的滥用,不可能真正得到幼儿的信任与尊重。命令、训斥、警告、威协、说教等等会造成师生之间在沟通上的障碍,妨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非言语沟通的方式具有言语沟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思维具体形象的幼儿来说,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充满爱心的搂抱远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严肃、冷漠,不苟笑,只能使幼儿害怕,望而生畏,而不能形成真正的教师权威。
教师是班级人际关系的核心。他不仅与作为个体的每个幼儿交往,也与作为群体的幼儿集体交往。他与幼儿的交往及形成的相互关系,影响着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教师的言行举止,决定着班级人际关系的面貌,决定着班级心理环境的质量。教师是班级心理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一个好的幼儿教师,不仅要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与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物质环境,而且更要能够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