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学说是在() 基础上建立的 单选
一、人际学说是在() 基础上建立的 单选
选1 霍桑试验
梅约的霍桑实验共分为4个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建立了他的“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观点有四个:
1、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2、满足工人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组织应当发展新的领导方式,以社会和人群的能力为基础。
梅约的“人际关系学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了人的感情因素。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有句话说的好“拥有人际网络就相当于拥有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的主体都是由人来操作的,所以说人际关系在社会上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管理方面的话我们要做到两面兼顾,上面的不能得罪下面的也不能侵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将是个成功的管理者
三、《人际关系学》的精髓是什么?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很广的学科,关键要弄懂什么是人际关系。
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叫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志关系等等。它受生产关系的决定和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的关系;同时,它又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横断面因而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关系。它对群体内聚力的大小,心理环境的好坏有直接重要作用。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着认识,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认知成分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认识,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情感成分是指交往双方相互间的在情绪上的好恶程度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还包括情绪的敏感性及对他人、对自我成功感的评价态度等等。行为成分主要包括活动的结果、活动和举止的风度、表情、手势以及言语,即所能测定与记载的一切量值。在这3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深浅程度和稳定程度。可见,情感的相互依存关系则是人际关系的特征。一般说来,在正式组织关系中,行为成份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导成分;在非正式组织关系中,情感成分承担着主要的调节功能。社会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他人,因而均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分为3类:(1)希望与他人来往、结交、想跟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包容需求;(2)在权力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控制需求;(3)有在爱情(广义)上希望一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感情需求。这样3种不同的需求类型又可区分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种,从而产手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即社会知觉和自我认识。决定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人际间的吸引性和时空上的接近性。比较常用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感受性训练(又称实验室训练)和角色扮演法。对人际关系的测量,常用的是莫里诺所首创的社会测量法。这种方法,一方面,有助于了解一个团体中成员间的吸引与排拒心理,了解不同成员在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团体的特性与结构。
四、西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标志是霍桑实验吗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1.梅奥及霍桑实验:八年霍桑试验得出人非“经济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1)试验的四个阶段:
a.工厂照明试验;
b.继电器装配试验;
c.谈话研究;
d.观察试验。
(2)发现以下现象:
a.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
b.“树大招风”;
c.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
(3)得出三条结论:
a.人是社会人;
b.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2.人际关系学说: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主要内容是:a.职工是“社会人”。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中。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等。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小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1)个体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A.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可分为三类:
a.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
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B.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主要包括X——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
(2)团体行为理论
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团体等。
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团体的目标、团体的结构、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心脏信息沟通和团体意见冲突理论等。
(3)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