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

更新:2024-12-27 10:55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一、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尽管人们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即总的来看,这种关系是使自己得到的多(报酬多于代价),还是使自己失去的多(代价多于报酬)。

当我们对于友谊关系进行评价时,常常会与自己经历过的其他关系进行比较。常见的比较标准有两种。

1.基本比较。这种比较反应表明一个人对某种关系的基本要求。即一个人认为在某种交往关系中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对不同的交往关系人们有不同的要求,如对恋爱关系的要求与对同生意人打交道所发生的关系的要求就很不同。

对各种交往关系的要求是每个人对各种人际关系的个人观点的反映。这种观点可能来自于个体过去的经历,也可能来自于别人的经历(如小说、电影主人公的经历)。随着新经验的增加,人们对各种人际关系的要求也会改变。

2.与另一种选择的比较。也就是与另一种可能的关系进行比较。如你与现在男朋友的关系是不是比与另外一位追求你的男士的关系更多地给予你幸福和愉快呢? 即使你与现在的男朋友关系很好,但是如果你认为若与另外一位男士结合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好处,你就会停止现在的恋爱关系。相反如果你认为与目前男朋友的交往并没有给你带来很多益处,但与别的男性结合情形可能会更糟,你就仍会留在目前的关系里。

3.寻求共同利益。在社会交往中,一方的活动总是影响着另一方的活动。当双方的交往能给各自带来好处时,交往就为双方带来了共同利益,而当双方的交往只给一方带来利益时,交往就产生了矛盾。如你在乘火车时,可能会与邻座聊天,如果在你想聊天的时候,邻座也正想找人说话,交谈的结果就会使双方感 到愉快,反之,会引起不快。

由此可见,社会交往是否能给交往的双方都带来利益,取决于双方是否有同样的兴趣和目标。

当交往的双方对许多活动都有共同兴趣时,交往就会顺利, 相反,就容易产生矛盾。总的来说,当交往双方的生活背景和态 度、爱好等相似时,交往过程的矛盾就会较少,因为他们共同的 各种活动都能满足各自的爱好。

当然,即使兴趣很相同的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产生利益上的矛 盾。当矛盾产生时,双方需要进行协商以找到一个使双方都满意的决定。

常见的协商结果是选择一个不同的但可以使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决定。例如拿到年终奖金时,丈夫想买一个录像机,妻子想买沙发,但不可能都买,解决办法(1)短途旅游一次(虽不是双方各自的要求,但双方都喜欢旅游);(2)今年买沙发,明年买录像机。如何交往使双方都取得利益是保持一个关系的重要方面。

二、人际关系理论首次提出了什么的管理主张

提出了人际关系的管理主张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用那哪些社会学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用到《应用社会学 》中“人际关系”的理论!

注:人际关系:广义来说,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来说,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是?电大人力资源

勒温格(G •Levinger)等人认为,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单向注意阶段,对方没有互动。第二是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卷入,也就是说没有走进彼此的私我领域。一般的泛泛之交就停留在这一阶段。第三是相互卷入(mutuality)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这是友谊发展的阶段。

阿特曼(I •Altman)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定向阶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例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等。

2、情感探索阶段。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例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这是,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情感交流阶段。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例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还有一些研究讨论了关系退化的原因。综合起来,导致关系的亲密程度减弱的原因主要有:(1)空间上的分离,交往的一方迁徙到别的地方,虽然分离的双方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保持联系,但是最现代的通讯工具也取代不了面对面交往;(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3)逐渐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个人的喜好标准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交往中可能发现对方的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另一方不喜欢的;(4)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即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所期望的水平给予回报;(5)妒忌或批评;(6)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在亲密关系中,这一点比较突出,因为亲密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7)泄密,即将良人之间的秘密透露给其他的人;(8)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9)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10)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

下一篇:管理学原理自考重点 上一篇:私企和国企的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员工和领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