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字开头的成语,急用!
一、远字开头的成语,急用!
远愁近虑
谓考虑周全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远怀近集
谓远近的人都来归附
远见卓识
远大的目光和卓越的见识
远交近攻
结交远邦,进攻近国。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远虑深谋
同“远谋深算”
远谋深算
犹言深谋远虑
远年近日
见“远年近岁”
远年近岁
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远亲不如近邻
谓好邻居比远方亲戚更能互相帮助
远水不救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解不了近渴
犹言远水不救近火。语出宋陈师道《乌呼行》:“不应远水救近渴,空仓四壁雀不鸣。”
远水救不得近火
见“远水不救近火”
远溯博索
谓广泛地推寻考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远至迩安
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
远瞩高瞻
犹言高瞻远瞩
远走高飞
逃避到远处去
二、成语"远交近攻"是什么意思?
远交近攻
yuǎnjiāo-jìngōng
[befriend distant states while attacking those nearly] 指战国时秦国用来并吞六国的一种策略,结交距离远的国家,而攻打邻近的国家
三、“远交近攻”是《三十六计》的第几计﹖
《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指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四、远交近攻成语造句
(1)当年日本人结盟德、意,进攻中国,就很有点远交近攻的味道。
(2)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一定要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3)有种说法认为外交应该是远交近攻。
(4)此外,印度“远交近攻”的政策也极为糟糕。
五、秦灭六国为什么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灭六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是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并被接受的,远的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使之不与之为敌,不会帮助秦国近攻的国家,为秦国军事上减轻负担,比如离秦国最远的齐国与之交好,齐王建统治四十年不参与其它五国对秦国的合纵抗秦,远攻就算得胜隔着它国,也不好管理,最后必然是得而复失,而近攻得一城是一城,得一寸土地是一寸土地,可以通过蚕食一步步地向东推进,最后于公元前230年开始先是灭了离秦国最近的韩国、接着灭了第二近的赵国(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就接近魏国的首都大梁了,王贲就水灌大梁灭亡魏国,接着就与楚国直接接壤了,由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灭了楚国,同时与燕国也接壤了,就派王贲灭了燕国,到了公元前221年只剩下齐国,西、北、南三面都是扩大了的秦国了,就老实不客气翻脸灭了齐国。
六、秦朝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的原因。
远交近攻是三十六计第四套混战计中的一个,在三十六计中总排序为廿三。起源就是有关秦国的故事,看看就知道了。
《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
秦昭王三十八年,范雎避难,由魏国到秦国。秦昭王知道他贤能,以上宾之礼,向他长跪而三问计。当时,秦国欲统一天下。范雎分析了秦王对外政策的失误,给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
战国时,七雄争霸。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逐渐国力强盛。秦昭王开始图谋并吞六国,但却实行的近交远攻,准备联合并越过韩魏诸国去远征东海之滨的齐国。范雎认为:齐国实力强大,而且离秦国遥远,出兵伐齐,必须经过其他国家,出兵少了,不能给齐国造成致命打击,出兵多了,劳师远征,给秦国造成较大的损失。一旦打赢了,也不好占有齐国的土地。不如反过来,和齐国交好,进攻身边的韩魏,这样灭一国就得到一国的土地,步步为营,霸业可成。最后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
后来到了宋朝,成吉思汗也用远交近攻的政策,和长江以南的南宋结盟,攻打金国和西夏。1227年6月,成吉思汗灭西夏。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的子孙们继续用这个策略,1233元太宗窝阔台攻破金国都城,金哀宗逃走,窝阔台还修了孔庙,表示和宋朝友好。1234年,蒙古继续攻打金国,金哀宗城破自缢。第二年,蒙古就开始进攻南宋,直到1279年蒙古军打到广东,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身亡,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