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1200字论文

更新:2024-12-26 14:09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1200字论文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写论文)

传播与沟通---约哈里之窗对我理解新闻采访的启示

新闻采访是一项跟人打交道的艺术,新闻采访的成败归根结底决定于记者交往艺术的高低。记者与被访者的交往属于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如果用人际交往模式“约哈里之窗”来对照新闻采访过程,我们会发现“约哈里之窗”正好契合了这一过程。

那么,人际交往模式“约哈里之窗”对我们理解新闻采访有哪些启示呢?

一、公众的“我”

记者暴露于被访者面前的公开自由区域,首先是“过去形象”。“过去形象”是指被访者对记者过去经历所呈现的整体认知。除整体职业形象外,记者的威望、业务能力、个性特征、道德特征等均公布于被访者面前。因此,记者应时刻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职业道德、个人修养。

另一种暴露于被访者面前的是“即时形象”。记者的“即时形象”是被访者与记者在“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它对记者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记者注重恰如其分的穿着举止等非言语因素;二是要求是记者符合环境、双方角色、即时情景等言语因素。处理好这两种因素并把两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是记者能否把握人际交往艺术,成功进行采访的重要条件。放下记者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去和被访者打交道,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有一种记者,在任何场合都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份……与老百姓一见面就亮出记者证,拿出笔记本,效果往往不好……你就朝街头场边一坐,与人闲聊,从眼前身边的事聊起,像拉家常一样,就能了解不少情况”对于记者而言,树立“即时形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做有知者。记者知识素养在言谈举止中会不停向被访者传递信息。这要求记者平时要多积累,特别在知识的广度方面要多下功夫。在交往过程中,记者的言谈与被访者认知结构的近似度方面,记者应认真准备,力争做到表达流畅,而又契合被访者的理解水平。但是,如果记者侃侃而谈,也可能阻断被访者的思维,使被访者表达信心受挫。(2)做倾听者。认真听取被访者的话语,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对被访者劳动过程的肯定与尊敬。谈话时,记者应紧盯被访者的双眼,肯定被访者所谈话题的价值;用鼓励的神情,刺激被访者的自我表达。(3)做信任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是产生“自己人效应”的前提。记者暴露给被访者的信息应是,你说得对,我在倾听……鼓励被访者大胆表达。“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事后的多方求证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约哈里之窗”是一个整体不变、内部可变的活动窗口。如果“开诚布公的公共区”扩大,相应地,“封闭的私人区”就会缩小。这提示记者尽可能地了解被访者的表露于人前的信息、缩小被访者的隐蔽区,最大化地了解被访者。

记者充当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对于被访者而言,记者可能完全是个“无知者”。对于被访者的“开诚布公的公共区”,记者要通过他的同事、同学、邻居、亲戚、朋友等予以了解,这些也就是被访者的“过去形象”。“即时形象”则是被访者被访现场表露的信息特征。这对于记者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采”,还要“察”。

(1)注意观察被访者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是否一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要记,还应时时观察。被访者的面部表情与其表达的内容是否一致?被访者的穿着打扮与所述内容和谐与否?

(2)注意了解被访者个性特征。有人活泼,有人拘谨,有人沉默,有人羞怯。活泼者可能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狷介者可能自认高大,把偏差事实误认真理;沉默者可能肚中有话,记者要善加引导;羞赧者紧张恐慌,则须一个轻松的心理环境。

(3)明确被访者的动机。拒绝采访,可能是怕媒介报道对自己不利;愿意接受采访,也拥有不同的动机;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个人,宣传单位,提高知名度,也是经常有的事。记者要根据被访者的动机,来判断事实的可信度。

下一篇:怎样调整人际关系 上一篇:同学之间的友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