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生花生好吗?有什么营养?
多吃生花生好吗?有什么营养?
花生营养价值很高,含脂肪40%-50%,是大豆的两倍。含蛋白质30%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多,是大米的三倍。而且花生易被人体吸收,消化系数在90%左右。此外,花生还含有核黄素、钙、磷、卵磷脂、胆碱、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因此花生亦称“长生果”。
花生保健作用主要有:一是食用花生可使人体肝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使其排泄增强,从而降低胆固醇。二是花生仁红衣(花生仁的皮)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对血小板减少、肺结核咳血和泌尿道出血等疾病患者有好处。
要充分发挥花生的保健作用,需注意科学吃法:
花生不宜生吃:花生含脂肪较多,人体对其消化吸收缓慢,大量生吃可以引起消化不良。另外,花生在泥土里生长,常被寄生虫卵污染,生吃容易引起寄生虫病。同时,花生常被鼠类污染,易传播自然疫源性疾病,特别是流行性出血热。因此,花生不宜生吃,最好是煮熟后食用。
水煮花生营养高:有些人习惯吃炒花生仁或用油炸后吃,这样会使花生红衣中所含甘油酯和塞醇酯成分被大量破坏,因此花生仁连红衣一起煮着吃营养价值更高。另外,花生容易感染黄曲霉菌毒素,水煮后,花生所污染的黄曲霉菌毒素基本上能溶到水里去,这样吃更安全。
醋泡花生“天仙配”:花生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但毕竟脂类含量高、热量大、有油腻感。而醋中的多种有机酸恰是解腻又生香的,因此用醋浸泡花生米一周以上,每晚吃7-10粒,连吃一周为一个疗程,可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减少胆固醇的堆积。
多吃花生对身体有害:
花生富含油脂,不易消化,多食消化不了,引起花生直接排泄。体寒湿滞及肠滑便泄者尊医嘱服食;
忌食霉变花生。在食霉变粮食动物实验中发现,霉变花生用量最小,引发肝癌最快。
不明显的霉变花生,一般是注意不到的,但是致病的危险,不小。
适量适时使用,在燥热的夏季,应减小用量。使其有益无害。
辛夷花干来是什么样的
食用价值
花蕾入药与“辛夷”功效向;花含芳香油,可提取配制香精或制浸膏;花被片食用或用以熏茶。[4]
药用价值
辛夷花处方名辛夷、辛夷花。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的干燥花蕾。性味性平。味辛。[1]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酚、茴香油等,并含生物碱、鞣酸等。[1]
【药理作用】
(1)适合于治鼻塞,头痛。
辛夷花
(2)局部收敛。以辛夷制剂外用滴鼻,可见鼻粘膜上产生蛋白凝固物,并使分泌物减少。但内服对鼻粘膜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抗过敏。对由组织胺引起的实验动物的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降压。动物实验有降血压作用。此外,辛夷煎剂、流浸膏对实验动物的子宫有兴奋作用。临床应用为治疗鼻渊(鼻窦炎)的常用药。可治疗由鼻窦炎、慢性肥大性鼻炎引起的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对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也有一定疗效。[1]
辛夷花
(5)治鼻炎、鼻塞、鼻窦炎等鼻疾。辛夷花的功效与作用,中医用辛夷花治疗急性或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等病,均有良效。在鼻病治疗中,辛夷花多与其它药物配伍。如治肥大性鼻炎,将辛夷花配制成软膏,做成油纱条,填入鼻腔;治副鼻窦炎,将辛夷花与儿茶、乳香、冰片等混合,研成细末,用甘油调成糊状并浸透棉球,塞入鼻腔;治急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将辛夷花、苍耳子、千里光、鱼腥草各等量浓煎,加薄荷精及防腐剂配制滴鼻剂,用其滴鼻。
辛夷花多为外用,也可煎汤内服。为方便服用,今已制成鼻炎丸、鼻炎片等中成药。辛夷花常用量为3至10克,因花蕾带毛刺,煎药时宜用纱布包裹,以避免服药时对咽喉及食道的刺激。排毒养颜、消暑止渴、降压减肥。健胃保肝、清肝降火。消炎、清热、和胃、化痰、流鼻血有一定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本草求真》中说:辛夷花辛温气浮,功专入肺,解散风热。治风热移脑,鼻多浊涕,风寒客于脑之鼻塞头痛及目眩齿痛,九窍不利等。《本草纲目》指出,辛夷花善治鼻渊、鼻鼽、鼻疮及痘后鼻疮。现代中医用它来治疗急性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等,以辛夷花为主药,辨证辅以白芷、防风、藁木、柴胡、苍耳子,均有较好疗效。
辛夷花可以治风寒感冒。该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治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可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若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亦可于薄荷、金银花、菊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该品,以增强通鼻窍、散风邪之力。
辛夷花
辛夷花可以治鼻渊。该品辛温发散,芳香通窍,其性上达,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偏风寒者,常与白芷、细辛、苍耳子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偏风热者,多与薄荷、连翘、黄芩等疏风热、清肺热药同用。若肺胃郁热发为鼻疮者,可与黄连、连翘、野菊花等清热泻火解毒药配伍。
【性味和功用】:辛,温。归肺、胃经。祛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功用主治】祛风,通窍。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
①《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
②《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③《药性论》:能治面生酐。面脂用,主光华。
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⑤《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痛,胃气痛,热酒服。
⑥《纲目》: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4]
⑦《玉楸药解》:泄肺降逆,利气破壅。
⑧《江西中药》:外用能促进子宫收缩,具催生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芎藭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②《本草经巯》:凡气虚人忌,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忌,齿痛属胃火者忌。
③《本草汇言》:气虚之人,虽偶感风寒,致诸窍不通者,擞谩。“